第七十八章(第2/3頁)

“如此,也能啟發民智。”老翰林說。

大理寺卿就說,想要啟發民智,找幾個人念科舉舊卷有什麽用,應該去鄉間開設學堂,不是正兒八經教人科舉的那種學堂,只需要教人識幾個字、懂一些道理而已,之前不是有人提議在鄉間開設蒙學麽,怎麽後來又沒有聲響了?

大理寺卿話鋒一轉又說,身為大理寺卿,每年全國各地的各種案件宗卷都會在他手裏匯總,整理這些宗卷時,他時常會感到一種無奈。很多犯罪者之所以犯罪,很多受害者之所以受害,都是因為他們不懂!都是因為民智未開啊!

那位尚書老大人接話說,啟發民智確實重要,但要在各鄉間設立蒙學,這筆花銷著實不少,如果都仰賴國庫,說句實話,國庫現在並不一定負擔得起。

本朝自開國以來,整體是蒸蒸日上的,但國家的一系列政策所主張的一直都是“藏富於民”,老百姓的日子確實是好過了,但國庫並沒有真正“富”起來啊!

而“老百姓的日子確實好過了”,這話聽上去很不錯吧?可細究起來,所謂的好過了,也只是肚子勉勉強強能吃個大半飽了,生養的小孩有半數能糊塗著養大了,病孩能丟去慈孤院而不是丟到野外自生自滅了……百姓依舊是難的!

他們只是比前朝好過而已,只是比過去大多數的日子好過而已。如果天底下人人都能吃得飽飯、看得起病,那本朝的這幾位皇上估計能直接飛升成聖!

尚書道:“朝廷也難。誰能保證日子過得好好的,再沒有天災了?瞧瞧這些年,不是這裏旱了,就是那裏澇了,國庫不想辦法在平時攢夠儲備糧,遇到災情時不能及時把糧食給災地百姓運過去,你叫他們怎麽活?西北那邊又是每年都要用錢的!世家……呵,當皇上不知道江南那邊改稻為桑的好處嗎?但現在朝廷敢下旨說改稻為桑嗎?有些事情不理順了,一旦改稻為桑就是災難!”

國庫這樣不易,哪裏支撐得起一個全國性的公益蒙學?

再有,朝中反對開設蒙學者還有不少。用他們的話來說,農是國之本,老百姓們就應該安安分分地種田,什麽都比不上種田重要。蒙學一開,不僅耗錢耗物,還沒什麽大用。教那些百姓認字,然後呢?認字能夠幫助他們種田嗎?

肯定不能啊!反而容易把心學大了,不利於國家的穩定。

這些反對者裏頭,有不少還是真心實意為朝廷著想的。叫人沒法說!

大理寺卿聞言只能無奈地搖搖頭。他忍不住說起了一樁神婆騙人案,一個什麽都不會的神婆,靠著裝神弄鬼,在貧困的山區斂財幾萬兩!要知道那地幾年的賦稅加起來都沒個幾萬兩啊!被神婆直接或間接害死的人已有幾十上百。

要不是地方官負責,調任過去沒多久就發現了問題,再加上這個地方官謹慎,直接找上級要了人馬,他在鏟除神婆時才沒被一心擁護神婆的百姓幹掉。

這就是民智未啟造成的悲劇!

這樣的悲劇原本是可以避免的。那些百姓為了供養神婆,很多家裏已經窮得賣兒賣女了,他們是真沒有骨肉情了嗎?不是的,他們只是被蒙蔽了,因為無知而懼怕,又因為畏懼哪怕自己都快要餓死了,也要捧一把米去供養神婆。

這案子背後是多少破碎的家庭!老大人們的心情都跟著沉重起來了。

老翰林說:“哎,所以我的意思是……不如先搭著這股推廣舊卷的東風,叫各地的縣學選出一個念誦官,每日不幹別的,就在縣學門口念誦卷子。這應該費不了什麽銀子。明面上也和啟發民智無關,只是想要推廣舊卷而已,依然是讀書人的事,反對者不可能多。但老百姓守在那裏時時聽著,總能學到一二的。他們要是學到了,返回家中說給家人和鄰裏聽時,家人和鄰裏也受益。”

讀書能叫人明禮。科舉舊卷上的題目,尤其是那些策論文,往往又和國家大事有關。一個人只要學會了禮,只要知曉了家國天下,就算他們只是一個種地的農民,那也不一樣了。至少至少,他們不會被一個裝神弄鬼的神婆騙了。

再有,如果治下的百姓有些眼界,某些地方官還敢懶政、暴/政嗎?那地的土豪還敢肆無忌憚地藏匿人口、變相圈地嗎?只有地方官有所作為,一個地方才能被治理得越來越好。只有地方土豪心存顧忌,百姓的日子才會真正好轉。

顏楚音在一旁聽得心都揪起來了。

原來國庫這麽窮!皇帝舅舅殫精竭慮,每日勤勤懇懇地處理政務,也無法確保每個百姓都能吃飽飯。原來吃飽飯這件事,對於很多人來說竟是這麽難!

顏楚音在心裏盤算著,反正自己有父母養著,私庫裏的那些東西盡都可以捐出去。就捐給皇帝舅舅好了,能叫國庫稍微充盈那麽一點點,那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