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每當說起考試,駱時行就不得不感謝楊廣同志。

雖然科舉是從唐朝興起,但真正提出這個想法的是楊廣,並且在隋朝的時候就實行過。

制度是好制度,但當時世家勢大,他沒把世家按下去就想提拔寒門來搶世家的飯碗,世家一下子就反應過來,這個皇帝對他們不友好。

對於世家而言,覺得這個皇帝不好,那就換一個就好了。

這種事情他們沒少做。

尤其是楊廣當時雖然做了很多在後世看來其實並不算錯,但在當時卻顯得太過激進的政策,而且完全不顧百姓是否能夠承受。

說他有眼光吧,是真的,但是他做這些事情感覺更像是想要讓自己青史留名而不是真的造福民生。

所以世家推翻他幾乎都沒有花費什麽力氣。

但不得不說,他搞出來的科舉到唐朝開始推廣科舉,直接給駱時行省下了很多事情。

他不需要跟人解釋考試是什麽東西,也不需要說服這些人同意考試。

不過魏思溫不是世家出身啊,他一聽這個辦法也挺不錯,行吧,就這麽辦。

唯一讓他遺憾的就是不能留在莊園,不行,他得趕緊把手下那幾個人帶出來,然後就跟阿勒真辭職!

反正一年的時間已經過去了,他服苦役的日子也結束,再過一段時間他就是自由人。

要不是阿勒真的確給他開了很多後門,他早就可以準備跑到莊園裏來享福了。

關於考試的事情,駱時行自然也是要通知大家的。

世家出身的幾個人自然本能地抵觸這種方式,然而轉念一想,他們就孤身一個在這裏,就算不贊同考試也沒用啊,他們也提拔不上自己人。

不過手邊倒也有幾個他們看好的人,這次考試可以稍微做點手腳把他們提拔上來,至少形成自己的班子。

駱時行對他們的小九九心知肚明,但是正如程敬微所說,這種事情根本無法杜絕,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是孤臣,而且有能力的孤臣才有用,沒有本事還得罪一幫人的也不能留。

關於考試的時間,駱時行還特地開了個會,把大家都召集起來說道:“考試時間我想定在二月底三月初這個時間。”

這個時間的確沒問題,因為按照水稻種植的時間,基本要在清明之前種下去,而在這之前還要育苗什麽的,只有二月三月有時間,但也不能農忙一結束就把人拉過來考試吧?總要讓大家有復習準備的時間。

時間定下來之後就是考試的流程,基本上大唐已經將科舉的流程設置的差不多,駱時行直接拿來用就行。

後世的流程雖然更好一些,但那是在面對更多人的基礎上才需要一層一層的選拔,他們現在又沒有那麽多人。

若是以後人多了,那就再加唄。

甚至這一次駱時行都直接將考試給簡化了,直接就兩輪考試,從初試到復試。

李遊道問道:“就兩場考試?”

駱時行含笑:“對,初試考文化水平,復試也分筆試和面試,復試的筆試合格之後才能進入面試,在初試的時候可以讓人自己定下考試方向,然後到時候復試的面試你們自己來。”

畢竟是給大佬們選擇助手,駱時行不能直接把人給塞過去讓他們用,那到底是助手還是監工啊?

而且不是他們自己選上的人心裏肯定有隔閡,到時候還要覺得駱時行不信任他們。

不信任的種子一旦種下,會開出什麽樣的花朵就不知道了。

之前駱時行為了不讓大佬們抱團已經做了很多事情,再下去雙方的關系容易緊張,還是緩和一下比較好。

初試的題是大佬們集思廣益定死的,因為兩千人裏一共就選出十八個人,政務院六位大佬一人兩個名額,剩下魏思溫、韋子耀跟蕭善詩一人兩個名額。

也算得上是大部隊過獨木橋了,這個錄取率可以說是很低。

不過若是在中原正常的村鎮,兩千多人的村鎮都未必能找到十八個讀過書並且有能力處置政事的人。

也就是他們這裏,文盲率很低,如果按照民族劃分的話,漢族這邊幾乎沒有文盲,最多也就是水平也沒那麽好而已。

初試題目考的就是認識的字,還有《論語》等書籍的背誦情況。

等駱時行將題目都定下來之後,裴行本忍不住說道:“這些題目,放到復試都很夠了。”

大佬們因為真的處理過政務,所以很清楚天下人讀書的情況。

不客氣地說,駱時行出的這些題目基本上已經刷下去了很多人了。

駱時行心說我這個題目最多也就是後世初中水平。

當然初中不會整本背《論語》,可算總量的話,初中生的背誦量可大多了。

駱時行說道:“我們要選精英嘛,因為是給諸位配的助手,不是下面幹活的基層官員,如果水平太差不僅不能幫上你們,反而還要你們教導,那不是拖後腿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