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涼皮(第2/3頁)

姜老頭半晌沒說話,也不知是清楚其中的難處,還是由於孟桑交代得太老實,因為噎住。

良久,他才嘆道:“你先別管這事,且去做宋都知的吃食。”

“都知”一詞是對名妓的稱呼,她等會兒要為之送吃食的宋都知,便是平康坊南曲最為有名的妓女之一,極擅詩文。

宋都知名揚長安,常被高官貴胄請入府中作陪,自是什麽金貴東西都吃過。為她做的吃食不僅要色香味俱全,還得盡量是新鮮玩意,切中對方心意,這可不是什麽好辦的差事。

孟桑是真得感謝上輩子喜歡研究美食的自己,以及萬能可靠的互聯網。前世身為社畜,只能每天用各式各樣的美食來撫慰身心,哪曉得日後會因為猝死而穿到古代,得以大展身手呢?

雖說身為皇太後的前輩拿了一個宮鬥甜寵大女主劇本,但自己這個美食種田的休閑路子也很舒坦嘛。

不過,幸虧前輩沒穿得太早,使得這些新食材出現不過二十余年,大雍的廚子們尚且研究不出多少花樣,這才給了她一絲可乘之機。

幸哉,幸哉!

今日要為宋都知做的吃食,是後世常見的涼皮。

孟桑取來昨夜準備好又已沉澱了一夜的洗面水,去廊下倒掉最上層的清水。她的手極穩,活兒做起來也細致,直至清水幾乎去幹凈,盆地漸漸露出白色面漿後,方才收手。

隨後回到灶上,起鍋倒水。

“要什麽火候?”灶後頭的姜老頭問了一聲。

孟桑笑道:“越旺越好,勞煩阿翁。”

待到鍋中水大火煮沸,再將方才的面漿攪勻,便可以開始蒸面皮了。

鑼鑼是她前些日子找匠人做的,底部平整,質量上乘。雖說價錢貴了些,但宋都知出手大方,羊毛出在羊身上,孟桑著實不心疼銀錢。

鑼內刷油,倒上一勺面漿,先搖勻後放入沸水中燙過,隨後迅速拿起來繼續輕晃,再燙,直至底部面皮厚薄均勻後,便可放入鍋中,蓋好鍋蓋大火猛蒸。

蒸涼皮這一步並不難,除了細心之外便是耐心。不論是前世,還是來到這裏,孟桑都沒少自己做過涼皮,因此動作極為嫻熟。

灶膛裏,火燒得極旺,不多時便可先去鍋蓋,取出鑼鑼,放入涼水中起皮。

如此,一張透亮薄彈、帶著微微面香的皮兒便做好了,而之後要做的,是不斷重復蒸面皮這一步。

恰在這時,姜大郎拄著木拐,從後院慢慢走過來。他的腿腳經過靜養,已經好了大半,近日常來後廚坐著燒火。

尋常廚子遇見了什麽新奇吃食和做法,逮著機會便想學上一手。而姜大郎素來是個憨厚人,從來不會多探究別人的手藝,也總因為這個實誠性子被朱氏罵“木訥”。

他經過孟桑身邊時,還歉聲為朱氏說了句對不住。隨後一步步挪到灶後,說是要幫忙燒火。

姜老頭沒說什麽,讓開位置,自然而然地走到孟桑身邊。他僅看了一遍是如何蒸的涼皮,又問了一些其中關竅,便自然而然接過這活。

“你且去做別的。”老頭篤定道。

相處兩月有余,一老一少經常交流廚藝。孟桑曉得姜老頭是個什麽性子,直接放手,自去準備涼皮所用的胡瓜①、料水等物。

忙活到辰末巳初,孟桑將姜老頭備下的面皮切條,上面鋪好胡瓜絲、面筋粒等物,再澆一勺料水,只待辣椒油到位,便大功告成。

油並香料燒到滾燙,打著圈兒澆在盛有粗細兩種辣椒粉與白芝麻的碗中,熱油與香料相遇的刹那間,激出大量沫子,而辣味並著各色香氣在空氣散開,不容抗拒地闖入鼻腔中。

趁著泡沒消,再打圈兒加入一小勺酢②,分批次倒入剩下的熱油,才得了一碗顏色紅亮、香氣逼人的辣椒油。

姜老頭不是頭一回見孟桑做辣椒油,仍然忍不住撫掌贊了一聲好!

而姜大郎沒從灶台後頭出來,但也不禁附和:“桑娘此物做得極好,配上馎饦,忒香!”

孟桑翹起唇角,又快火炒了兩道時蔬,將幾道吃食與烏梅飲子逐一放入提盒之中,準備給宋都知送去。

平康坊與宣陽坊相鄰,姜記食肆又臨近坊門,走過去並不遠。

穿過兩道坊門,沿著十字街走到南曲,看到一所匾額上寫有“宋七家”的四進大宅,便是到了宋都知所在之處。

門口,有一年紀不大的仆人來回踱步,瞧見孟桑來,便如同見著救命恩人一般,急匆匆迎上來。

“謝天謝地,孟小娘子總算來了!今日七娘起得早,問了幾回孟小娘子何時來,某正想著要不要去宣陽坊找您呢!”

說著,他伸手接過孟桑手裏的食盒,如往常一般在前方引路。

宅子占地不小,從門口走到宋都知所住的獨棟小樓,還是有些腳程。沿途不怎麽見著人,大多妓子都在各自屋內休息,想來未曾起身,屋外頭只有仆役婢子在做掃灑活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