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6章 佛國緬甸

離開佛國泰國,顏常武率領大明使節團又到達另一個佛國緬甸訪問。

此時的緬甸處於東籲王朝統治時期,該王朝是在13世紀時蒲甘王朝被蒙古人滅亡之後興起。中心是緬甸中部的東籲,有許多緬人。

興起時南方有孟族的白古王朝(庇固),北方則有撣族的阿瓦王朝,西方有阿拉幹王朝。東籲王朝起先與白古、阿瓦結盟,16世紀時滅此二國,統一緬甸。

現任國王白莽,統治是中規中矩,國內的麻煩很多,問題更大。

道理很簡單,緬甸的民族問題很突出。

大約公元8世紀後期,開始有緬族人遷入當時由驃國統治的伊洛瓦底江中遊平原地區;公元849年,緬人成為蒲甘城的統治者;公元1060年前後,緬人阿奴律陀基本上統一了緬甸(除今緬北地區外)。後來緬人又建立了東籲王朝(1531~)。

除了主體民族緬族之外,還有撣族、克倫族、孟族、克欽族、克倫尼族、欽族以及印度人等等,倒沒有果敢族,因為大明與緬甸完成勘界時是對大明有利的,沒把說漢語的地區劃給緬甸,現時中國人在緬甸是上等人。

緬甸的國土是緬族打出來的,其他民族自古以來就是被緬族奴役、被壓迫的,實行強迫同化政策,強制要求少數民族說緬語、信奉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還用法律禁止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文字如傣文、孟文等,在歷史教科書中也對少數民族橫加指責和汙蔑。

玩同化很正常,顏常武是大玩家、大行家,他使用刺刀與國學,把南華所有的子民都變成了漢族,要不是戴維先生的一頭金發太過顯眼,戴維先生也得在民族所屬上填上“漢族”!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樣的觀念早就深入中國人的心裏,加上書同文,車同軌,百年過後,後占的土地都姓中國的,於是中國人越打越多,越戰越強。

可是緬族卻做不到這點,他們的內涵不足,大炮不夠顏常武的硬,銀元不夠顏常武的多,手持的書本知識不如顏常武的多,更慘的是緬甸境內河流遍布,山脈橫亙,到處是森林,交通極其不便,隔著一座山,五裏的路,都要走上一天,怎麽打?

他們可沒有中國人的搬山開路能力!

緬族雖有一統江山的鴻志,卻無相應的實力,其人口不占優勢,去討伐國內不臣民族時,對方打不過只要往山裏一躲,緬軍就徒呼奈何。

相比之下,中國的發展是從黃河開始,興農耕,人口變多後南下,一路平推,取得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的土地,那裏的民眾無法抵抗南下的漢人,最終他們也成為中國人。

雖有大江大河的阻擋,但地形遠不如緬甸那麽復雜,自黃河而來的漢人有著絕對的優勢,以泰山壓頂之勢碾壓了長江與珠江流域內的民族。

顏常武取東南亞亦是如此,當時東南亞的部族不少,但皆分散形不成合力,紅毛番雖有一定力量,可惜歐洲本土離得太遠,而顏常武來了一招“百萬華人下南洋”,以雷霆萬鈞之勢,牛刀殺雞,一舉奪取東南亞。

事實上,在蘇門答臘島西邊有十萬亞齊人曾試圖躲進山區打遊擊戰,可是顏常武動用了足足二十萬大軍去圍攻他們,把山都給燒了。

鐵血,慘烈!

更恐怖的是顏常武的軍隊高度服從統帥,戰鬥意志堅定,訓練水平水平一流,戰鬥能力極強,還有大量的先進武器和完善的後勤,他媽的這是開掛的軍隊,緬軍哪有這樣的能力?!

既無實力控盤,又沒有統一的文化傳統,東籲王朝勉強維持著國家完整,實際上許多地區是表面上順從,聽宣不聽調,或者幹脆就是自立為王,頂多沒有公開造反而已。

顏常武不能不來,看到緬甸人對南華帝國還是恭順的(小國的悲哀,沒辦法,南華海軍是海盜,南華陸軍是土匪,雖說緬甸山水相連不好打,但中國人搶了就上船,緬甸人哪受得了),並且緬甸實在太重要了,太重要了!

緬甸的地理位置重要,南華帝國向西調兵和往西的貿易,都得經過緬甸,雖然以現在南華帝國的海運技術可以不沿緬甸海岸線航行而直接從帝國的蘇門答臘島橫渡印度洋到達斯裏蘭卡,但緬甸在軍事上與貿易上的作用還是很大的,而且緬甸可以制約印度,緬甸的佛教徒天生就與印度人不對板。

緬甸礦藏資源豐富,有石油、天然氣、鎢、錫、鉛、銀、鎳、銻、金、鐵、鉻、玉石等,分布很廣,儲量不小,緬甸的森林資源較為豐富,森林覆蓋率超過60%,緬甸林業種類有2300種,其中喬木1200余種,世界70%的柚木儲量和國際市場上80%的柚木均產自緬甸。緬甸還盛產檀木、灌木、雞翅、鐵力、酸枝木、花梨木等各種硬木和名貴硬木,硬木潛在年產量約2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