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4章 甜蜜的事業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而東南府的秋收格外的甜蜜!

台南平原上,有如置身於甘蔗田的海洋裏。翠綠的甘蔗園一片連著一片,茂密的蔗葉隨風婆娑起舞。

在收獲的季節裏,甘蔗田裏一片繁忙。蔗農們手持鐮刀忙著收割,一捆捆去頭砍尾的甘蔗堆滿了田垅。

顏常武親自動手,開割了第一鐮,斬下的甘蔗洗幹凈,咬一口,真甜啊!

早有準備的陳衷紀開設制糖廠,將甘蔗制糖!

此時,台南平原上,一個個高聳的煙囪開始噴吐濃濃的黑煙,榨糖機日夜不停地轉動,空氣中彌漫著蔗糖的甜香。

以甘蔗為原料,經提汁、清凈、蒸發、結晶、分蜜和幹燥等工序制成白砂糖、粗糖等產品的過程、東南府制作三糖!

哪三糖?

紅糖、白糖和冰糖!

國人制糖由來已久,北宋王灼於1130年間撰寫出中國第一部制糖專著──《糖霜譜》。全書共分7篇,內容豐富,分別記述了中國制糖發展的歷史、甘蔗的種植方法、制糖的設備(包括壓榨及煮煉設備)、工藝過程、糖霜性味、用途、糖業經濟等。

土糖的選料和制作

一、選料:選擇甘蔗成熟季節的熟蔗,選料後需去除甘蔗葉、尾端及雜質。

二、榨汁:用兩個大石碾為土榨蔗機,大石碾上方鑿有18個凹槽,插入木楔,相當於齒輪,上面有木樁固定,相當於軸心,軸心木樁頂端橫接一大梁(俗稱“篙桅”),靠畜力(一般用一頭牛)拉動“篙桅”,帶動兩個大石碾互為滾動,甘蔗被碾壓成汁,蔗汁順著大石碾底下的石槽,過濾後流入貯汁池。

三、過濾:糖工用木瓢將貯汁池裏的蔗汁舀進木桶,再倒進裝有纖細過濾網的大水缸中進行過濾。最後,通過竹制導管將過濾幹凈的蔗汁引進糖鍋。

四、煮熬:將過濾後的甘蔗汁加熱煮沸至280℃—300℃,並不停地攪拌,去掉泡沫及雜質,讓水分不斷地蒸發。加熱原料一般用木材或甘蔗渣。

五、凝固:用少量的甘蔗汁和海石灰(起凝固、中和的作用)混合攪勻,待糖鍋裏的甘蔗汁煮沸2-4小時後,將沉澱後的海石灰水倒進糖鍋,並不停攪拌,糖漿逐漸形成。

六、起糖:由最初的甘蔗汁→糖水→糖漿(整個過程6-10小時)。整個過程要注意時間、火候、色澤、黏度等。

七、成糖:坨糖起糖後(稍微比糖條起糖早些時間)將糖漿裝入鐵鍋中,用預先備好的木棒不停攪拌,要求力度均衡,速度適中。大約20分鐘後,熬到汁水變成金黃色的糖漿。翻著氣泡的糖漿被倒進鋪上竹席的平台上,糖漿一邊冷卻,人們一邊用工具把糖汁鋪均勻。過了一會兒,糖漿便成了色澤黃白的紅糖。

專門從福建各地請來的制糖師傅,由他們動手操作,在制作過程中,火候非常重要。例如起糖時的火候,起糖早了火候輕,糖難以凝固,晚了火候重,糖有苦味,只有火候到位才能保證糖的外表漂亮,口感香甜。

除了火候,還要有耐心。在火坑上,蔗糖水要經過四五個小時不停地翻滾沸騰,讓大部分水分蒸發後,甘蔗糖香味才最濃。師傅們說道:“在熬制的過程中還要不停地清理雜質、不停地攪拌,所以說制糖最重要的就是用心,哪怕是甘蔗水,都要進行多次過濾才能放到鍋裏煮。”

新鮮制作好原汁原味的紅糖,在當時絕對沒有添加任何色素香精,入口甘甜、回、味無窮。

這一團團紅糖是民眾辛勤勞動的結晶,正值紅糖飄香的好時節。使用古法制作的紅糖保留了較多甘蔗的營養成分,能快速補充體力,其中含有可提供熱能的碳水化合物,人體生長發育不可缺少的核黃素、胡蘿蔔素、煙酸和微量元素錳、鋅、鉻等各種元素。

營養豐富,味道又香,顏常武品嘗後大悅!

……

國人喜歡吃紅糖,但要賣給紅毛番,則要白糖。

白沙糖由紅沙糖脫色而來,怎樣脫色就成了技術的關鍵。

明代嘉靖中期,南安有一位黃姓的制糖人家,家裏的房子因為綿綿不斷的春雨塌了。那時候的房子多是泥土夯築,倒塌的黃泥墻體壓住了他家的紅沙糖。誰料漫長的雨季結束後,這家人把土移走,竟發現家裏的紅沙糖全部變白了!

意外事故瞬間變成喜劇,白沙糖的秘密就這樣被揭開了。於是,按南安人這種“黃泥脫色法”,福建的白沙糖終於可以量化生產了。

不過當時的白沙糖充其量只是顏色淡一點,更鮮亮一些而已,沒辦法做到純白。

此時就顯出了穿越者的厲害,制沒有采用黃泥脫色法,工人們取出一包包黑色的炭狀物放進紅糖漿裏,簡直是在變魔術一攪拌,再一過濾,就成了無色澄清的溶液,是為清汁,此時要進行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