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5章 京城暗湧

京城,自從大明定都於此,這裏的暗流湧動不止。

山竹灘大捷讓到京城瘋狂一時,《順天日報》的銷量更是創下了銷售新高,相關話題占據京城第一話題榜長達一月之久。

只是事情終究會過去,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慢慢歸於平靜。

林晧然作為山竹灘的最大功臣,卻是知道過於高調對自己和邊事都不利,故而亦是有意拖延返回京城的時間。

黃台吉部原本就憋著一肚子火氣,在看到最器重的四兒子哈木把都兒遲遲沒有歸來,親自率領一支數萬騎兵流竄於宣府和大同,一副想要再度進犯宣府或大同的架勢。

面對著這個陣仗,林晧然順理成章地接任了宣大總督的差事,親自坐鎮於大同和宣府總攬全局。

朝廷方面對此亦很是重視,卻是不敢再提議由楊博或趙炳然過來取代林晧然,而是盡量配合著林晧然的要求。哪怕是當朝首輔徐階,這個時候亦是不敢設置阻礙。

大同總兵孫吳是世襲千戶出身,雖然沒有立下什麽像顯赫的戰功,但憑著他做事謹慎,倒沒有犯下什麽大錯,一度被楊博推崇為九邊最有才能總兵。

只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這位在楊博當政時期得到重用的孫吳迎來了至暗時刻,被迫讓出了大同總兵的位置。

林晧然從來都不是一個拖泥帶水的人,雖然大同總兵孫吳並沒有犯什麽過錯,在防守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但還是選擇毫不留情地將人拿下,改而將他視為驅除北虜最佳人選的石華山推了上去。

如果在早前,他如此重用石華山,恐怕會遭到楊博等人的極力反對,甚至徐階都會站出來阻攔。

只是經過了山竹灘大捷,加上石華山在山竹灘大捷所立下的赫赫戰功,而今又面臨著蒙古騎兵的威脅,卻是沒有人敢站出來異議。

雖然林晧然將石華山推到大同總兵的位置上,不可能讓到大同軍一下子脫胎換骨,但亦是有著很大的改變,對蒙古騎兵的進犯表現得更加積極了。

黃台吉的幾次小試探都被大同軍或宣府軍打了回去,甚至是讓到這些騎兵是有來無回。

黃台吉看到林晧然一直坐鎮於宣大兩鎮,加之確認哈木把都兒並沒有落到大明朝廷手裏,而派遣尋找哈木把都兒的騎兵一無所獲,最終再度返回大草原了。

黃台吉的這個舉動,雖然沒有再給林晧然增添赫赫戰功,但亦是讓到林晧然理所當然地繼續坐鎮於九邊。

待到巡察九邊返回京城之時,山竹灘大捷的事情已經很少人再提起,京城的百姓則是開始忙於準備迎接中秋佳節。

在回到京城後,林晧然跟著以往那般,亦是重新開始京城官場三點一線般的生活。

得益於顯赫的戰功,加上嘉靖當初對楊博等人的嚴厲警示,已經沒有人敢對兵部衙門的事務指手畫腳,兵部衙門淪為林晧然的一言堂。

這一次,最為憋屈的無疑是兵部左侍郎趙炳然。

趙炳然被調回本部的初衷是制衡林晧然,只是現在他別說要制衡林晧然,自身的生存都存在問題,兵部衙門上下都不太待見這位兵部左侍郎,甚至他的去留都在林晧然的一句話間。

林晧然亦是拿出一貫強硬的部堂作風,在第一天的點卯會議上則是開誠布公地道:“今大明外夷虎視,內賊狼心,一旦內外有變,則生民受累,朝廷動蕩。林某蒙主之恩,代為執掌兵事,固不敢有負聖恩,有愧於萬民。”

“兵事之重,重在九邊,戶部太倉每年撥付銀兩數百萬之巨,粟米不計其數,然北虜之害仍如懸劍於頂。今當務之急,以刷新政治,扭轉邊事頹勢。”

“邊事實則兵事也,兵事貴乎軍心。何為軍心?在無後顧之憂,在衣食用度皆有足額,在朝廷賞罰分明。”

兵部衙門二堂顯得很安靜,只有林晧然一個人侃侃而談,而堂下和院中的兵部官吏無不認真地傾聽,不少官吏更是聽得熱血上湧。

不管是前任兵部尚書楊博,還是更早前的兵部尚書許倫,他們都是著眼於如何掌握培植親信,只有這位林閣老如此清晰地拋出了他治理兵部的理念。

都是兵部的老人,雖然他們沒有治理兵部的才能,但聽到林晧然所拋出的理念,深知這才是真正的謀國之策。

亦是無怪乎,越來越多的士子對不作為的徐階不待見,而是將希望寄托在這位天縱奇才的林閣老身上。

哪怕是一心想要取代林晧然的趙炳然,在聽到這一番論調之後,亦是不由得暗暗地輕嘆了一口氣。

本以為憑一己之力平息東南倭事的胡宗憲就已經很厲害了,但發現這位林閣老的軍事才能已然是位於胡宗憲之上,只要不是遭到狂風暴雨,北虜的頑疾或許在他手裏得到徹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