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7章 鄉試新規(第2/3頁)

“我們林家?”林晧然的眉頭當即蹙起,顯得困惑地擡起頭道。

吳山喝了一口茶水,對著林晧然一本正經地強調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林晧然十七歲就高中狀元入仕為官,現在更是貴為禮部左侍郎,又贏得了極大的官聲,可謂是人生的大贏家。

只是以這個時代的衡量標準,林晧然卻是有一個令人詬病的地方:他至今都還沒有子嗣。

如果這種事情放在後世,一個沒有兒女的二十三周歲年輕人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在當今的大明已經是格格不入了,更是一種不孝的體現。

特別以他現在的官職已經可以封妻萌子,但奈何由於沒有子嗣,令到他白白浪費了這一份隆恩。

“我會努力的!”林晧然伸手摸了摸鼻子,顯得尷尬地回應道。

吳山顯得早有準備般,從寬大的袖口取出一份藥方道:“這是從李太醫那裏要來的方子,你且拿服用吧!”

林晧然是打心底拒絕這個事情,只是面對著這位嶽父兼老師,只好是硬著頭皮接過藥言並敷衍地答應下來。

事情讓他有點始料不及,前世被人催婚,到了今世卻是給人催生了。

其實亦不是他不想生,而是他始終覺得這個事情不用著急,亦不知道怎麽回事吳秋雨和花映容總是懷不上。

只是這個時代的醫學不夠發達,他亦不確定自己是不是犯了不育之症,還是僅僅是還沒有懷上而已。

吳山以為林晧然是害怕,便是進行寬慰道:“你其實不須過於緊張,嚴閣是三十三才得子,嚴世蕃也是三十三才生了嚴紹慶,你現在還算年輕!”說到這裏似乎又覺得不妥,便又是補充道:“當然,這個事情亦是不能繼續耽擱,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

其實他不想談論這個事情,只是林晧然的父母已經不在,加上他夫人整個吹枕邊風,故而是不得已親自出馬。

“小婿謹尊教誨!”林晧然垂頭受教道。

吳山輕輕地點頭,卻是不再談論這個事情,而是談論起即將到來的順天鄉試。

林晧然在改革宗藩體系受挫之後,仍然沒有安分下來,卻是對順天鄉試進行了改制。不僅體現在鄉試主考官的選人標準上,而且還表現在錄取的生源改革上。

自宋朝起,國子監的監生便開始活躍在歷史舞台,亦是朝廷官員的一個重要搖籃。

明朝國子監創於明太祖初定金陵之時,即改應天府學為國子學,後朱元璋建都於南京,重建校舍於雞鳴山下,改學為監,故稱國子監。

明代監生分為四類:舉監、貢監、蔭監、例監。

舉監,是指參加京師會試落選舉人,復由翰林院擇優送入國子監學習者。

貢監,是以人才貢獻入監之意。洪武初規定,凡天下府州縣各學,每年貢舉一名到國子監學習。後來名額略有變更,但因貢舉學生的標準徒具虛名,致使僅以食廩膳年久者為先,往往是一些年長而無學識的人入監學習,所以監生成績差劣。至孝宗時期,又於各府州縣常貢之外,每三、五年再行選貢一名,通過考試把學行兼優、年輕有為者選貢入國子監學習。

蔭監,是指三品官以上子弟或勛戚子弟入監讀書的學生。

例監,是指因監生缺額或因國家有事,財用不足,平民納粟於官府後,特許其子弟入監學習者,故又稱民生。

這些太多沒有經過童子試篩選的國子監監生,其資質亦是良莠不齊。這其中固然有天資聰穎的公子有匪,亦不乏一些愚笨之人,總體質量令人堪憂。

從明代洪熙元年開始,鄉試采取分省確定錄取名額的方式進行,朝廷為了照顧一些特殊的群體,從明代采用編列字號的方式,給予這些群體以特殊的照顧。

在順天鄉試的試卷中,有專門編有皿字號試卷,從而將北直隸和國子監的考生區分開來,而考官會從皿字號試卷錄取三十五個舉人。

順天鄉試的錄取人數是一百三十五人,遠高於廣東的七十五人,但其中三十五的名額其實是留給國子監的監生。

跟著“冒籍”有異曲同工之妙,各地生員對進入國子監是趨之若鶩,便是體現在他們參加兩京鄉試的優待上。

亦是如此,國子監的與試者實質是國子監內部的一場考試。

他們雖然跟著北直隸的生員一起在順天貢院同場考試,但錄取的標準線卻是截然不同,出現了一種不公平的科舉現象。

不過事情總是有得便有失,通過國子監考取的舉人歷來被人所看輕,進入官途更會受到官員的排斥和打壓。

只是這終究是一種不公平的科舉現象,卻是遭到天下士子的強烈反對,每一次大比之年兩京都會出現一些反對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