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媽媽。”(第2/3頁)

她是個堅強的女人,所擁有的美麗使得她從小就得到了比其他人多得多的包容、善意、羨慕與嫉妒,也是她驕傲、自信、在社交場上遊刃有余的眾多資本之一。

在那個林瑾瑜看來非常久遠的、只要是大學生都擁有無限光明的未來的時代,林媽媽一路憑借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父母、親戚、同學、老師都喜歡她,她本是我行我素,永遠按照自己想法做事的人,沒有任何一個男人能讓她真的從心裏服氣,更別說從她的生活裏趕走唯一的兒子。

——直到初進大學,她遇見了那個因為不大善於和領導交集,因此教書教來教去,也還只是個講師的、林瑾瑜的爸爸,林懷南。

一旦脫離學生普遍尚未成年的中學階段,對師生戀的反對聲音似乎就小了許多,連林媽媽和林爸爸本人似乎也覺得只要畢業了,優秀的學生和傾慕的老師談戀愛、結婚也沒有什麽不合適的。

如果林媽媽有預見未來的能力,能預見到有一天自己的兒子是她和丈夫都無法理解的同性戀,且他的丈夫關於這件事的決定與打算,也許她會對二十四歲那年自己所作出決定的意義明白得更深刻一些。

不管多少歲,不管畢業了多久,真正以學識塑造了一個人思想、三觀的老師對這個人的影響也許是一輩子都無法真正消除的。

林懷南並非是個有大男子主義的人,他尊重女性,在發現避孕套,以為林瑾瑜談了女朋友時的第一反應不是欣喜於有了“準兒媳”,而是告訴林瑾瑜,不論和他喜歡的女孩是誰,假如要發生關系,他必須要真的取得了人家的同意。

然而盡管如此,盡管林懷南在主觀上並未想引導什麽,但由於師生間心理上的上下級關系,在甚至當事人雙方都不能感知到的潛意識裏,林懷南對配偶的單方面影響一直無形存在。

如果林瑾瑜在他的成長歷程裏有就自己的家庭模式做過思考,他會發現,雖然他父母之間溫馨、和睦、大體上是平等的,但每逢重大決策,話事的那個人總是爸爸。

那並非由於強權或壓迫,而是出自於不可消弭的師生慣性,林媽媽從心裏認為林懷南比她博學、廣知,有更卓越的思維與決斷能力。

林懷南對她說過,林瑾瑜,他們的兒子選了一條路,就要自己走。

他在二十歲的時候明白作為眾多人眼裏不正常的人,走出社會,他要和他的伴侶面對什麽,面對這些時,他以為永不放棄的伴侶又是否真的始終如一,好過三、四十歲時明白。

林媽媽明白道理如此,但她是一個媽媽。

有多少次,她忍不住千裏迢迢去到林瑾瑜學校,卻不敢大大方方出現在自己親生兒子面前。她知道林瑾瑜從心裏是有那麽些恨她的,恨他們。無論丈夫的想法在道理上有多說得通、多有少年人所尚不具備的遠見性,在最初的信服過後,她開始被思念與悔恨所折磨。

一個母親對兒子的思念,也許比林瑾瑜與張信禮彼此間的思念更加厚重。

林懷南總安慰她,雖然兒子沒有回家,可他在學校很好,他不是覺得和張信禮在一起無論怎麽都會開心快樂嗎?孩子自己做了選擇,他們不要去打擾,看著就是了,有一天吃夠了苦頭,他才會回來。

林媽媽就這麽等著,等來的不是羽翼還未豐滿,在過渡期由於失去家庭幫襯而回家的兒子,等來的是林瑾瑜的杳無音訊。

她終於徹底失去了她的兒子,可笑的是,她甚至不知道是在哪一個具體的瞬間失去的。

“您好,給我一些地西泮。”

樹影婆娑,銀行門口那片沒有綠化,從林瑾瑜這邊望去能清楚看見林媽媽,從林媽媽的方向望向對面卻只能看見一片灰黑色的樹影。林媽媽走進不遠處的藥店,從包包裏拿出處方,說了藥品名。

店裏開了空調,十分涼爽,透明的玻璃自動門把炎炎暑氣連帶著大部分聲音都隔絕在外,燥熱的夏天使得大部分人似乎都失去了大聲聊天的興趣,玻璃門裏是那麽寂靜,賣藥的店員與顧客進行過必要的交流後各自無聲地履行自己的職責。

林瑾瑜離開家的那天,媽媽的世界好像也這麽寂靜。

不知道是不是藥的作用……應該不是,安眠藥沒有織造人夢境的效用。自從林瑾瑜走後,林媽媽夢見他小時候的事情,夢見他出生時,自己看見他的第一眼。

並不好看,被羊水泡久了的皮膚皺巴巴的,手也小、腳也小,像沒毛的猴子。當時她想:兒子可真醜啊。

生了孩子,身材會走樣,皮膚也會松弛,明明自己這麽漂亮,他長大後要是帥一些就好了,不然也太劃不來了。

林瑾瑜長大了,很帥,姐妹們總是誇他是她們小孩裏最好看的一個,可是……卻原來是她不能理解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