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第〇②個故事!(第4/6頁)

畢竟吧,蘇清之也是後知後覺到現在才發現。不過蘇清之還小嘛,才十二歲,更是建國初期,一切都當算作在打地基。萬丈高樓平地起,地基不牢固,再高的大樓都有崩塌的可能。

蘇清之現在,需要做的便是將大清的地基打牢固。

總之閑話莫談,了解到大清百姓種植的都是一些產量並不怎麽高,常規性的農作物,蘇清之直接安排人手,從跑來大清經商的西洋人手中,購買了大量的馬鈴薯、紅薯、玉米等農作物,並命農官將購買來的馬鈴薯、紅薯、玉米等農作物分批在皇莊種下。

能擔任農官,都是上了年齡,有豐富農耕經驗的百姓。由農官負責育種,不用蘇清之刻意交代,就能完成得十分棒。經過農官好季度的培育,僅僅在皇莊,就收獲了數萬石的種糧。在順治七年(公元1652年)也就是蘇清之滿十四的時候,蘇清之下明旨推廣種植,經過幾代良種篩選培育出來的馬鈴薯、紅薯以及玉米三種農作物。

蘇清之在位已有七年,實施的乃是仁政,而不是高武力鎮壓。沒有因為‘文字獄’鬧得人心惶惶,風調雨順,又時不時有賦稅減免的政策出現,治下百姓自然就安居樂業,不會再受到白蓮教等很多個朝代都異常活躍的亂黨挑撥,鬧什麽農民起義。

而隨著馬鈴薯、紅薯、玉米等高產農作物傳播開來,蘇清之開始推行十稅一,降低農稅、提高商稅的政策。

從只要滿足衣食住行就可以的平頭老百姓手頭能收到什麽稅,稅收大頭還是在於商稅。別看‘士農工商’的封建等級,將商人擺在末尾,社會地位不高。但是吧,商人是最有錢的,而且為了保住家財,商人一般都會依附士族。

換種說法就是,嗯,蘇清之下令降低農稅,提高商稅,首當其沖提出反對的,就是收受了商人孝敬的大臣。不拘滿臣和漢臣,包括身上有爵位的大臣,都特麽上躥下跳,說蘇清之此舉措容易動搖國本。

此時皇太極已死,還健在的海蘭珠在皇太極去世後,就帶著伊爾哈住回了紫禁城。身為蘇清之生母的她,可不像哲哲,權力**比較重。搬去慈寧宮住後,海蘭珠就深居簡出,日子過得十分的清閑,也就是說,如今蘇清之雖然沒有大婚,卻已經親政,為君者權柄皆捏在手中,包括軍權。

如今蘇清之獨斷乾坤,提出的舉措,滿朝文武除了上躥下跳,神情激動的提抗議外,根本沒什麽卵用。

蘇清之毫不理會,當看猴戲一樣。稍微惹煩了,直接就笑眯眯的反問:“聽說前明大臣們最擅長的一招便是觸柱死諫。怎麽,打量著朕好說話,就想學前明大臣那一套,為自己贏下身後名?”

“放心,要死趕緊死。朕今兒在這把話放下,誰敢以‘觸柱死諫’威脅,汙染了朕的金鑾殿,朕就敢夷了他三族。九族的話,太殘忍了,朕就夷三族。”

此話一出,蹦跶得歡,覺得蘇清之‘減低農稅、增加商稅’的文武大臣直接不敢再嗶嗶,一個二個全都灰溜溜的高呼‘吾皇萬萬歲’。

“別萬歲萬萬歲的喊了。”蘇清之搖頭,調侃道:“能活萬歲的那是王八。”

今年才上朝跟著哥哥們做事的高塞、常舒、福臨等人,集體‘噗’笑起來。

蘇清之瞄了他們一眼,沒理會,而是又道:“既然沒反對的意思了,那就這麽定了。改明兒,不對,就今天吧,朕聽聞東瀛盛產白銀,朕考量著大清國庫吃緊,金礦銀礦儲備不足,思考了好幾晚上才下定決心,想派大哥、皇叔等大清巴圖魯去跟東瀛天皇,借幾座銀山緩解大清財政,不知皇叔、大哥願不願意辛苦這一趟。”

豪格與多爾袞這對叔侄倆忍不住面面相覷,能把攻打他國的侵略戰爭說得如此有理有據,真不愧是大清入關的第一位皇帝,真的太與眾不同了。

多爾袞心悅誠服的拱手。“皇上說得極是,奴才這就與豪格一起點齊兵馬,一起前往東瀛找東瀛天皇借幾座金山銀山緩解大清財政。”

“還要質問一下。”韜塞突然開腔道:“一介彈丸之國,何敢稱天皇,何敢號稱東方日不落國?”

福臨斜眼瞄他,好奇問:“十弟,你這話是從哪裏聽來的?”

博穆博果爾:“應該是湯若望,那位前明崇禎年間跑來傳教的西洋人。”

蘇清之了然點頭:“如此看來東瀛狼子野心,已經遮掩不住了啊。必須教訓,狠狠的教育一下,如此才能讓東瀛好好的記住,誰才是□□上國。”

禮儀之邦什麽的,反正大清這才入關沒多久呢,講究‘以理服人’那是儒家之道,跟崇尚兵家之道,馬背上得了天下的大清,暫時性的沒有融合,打東瀛的借口給了,管它走不走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