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第〇②個故事!(第3/6頁)

哲哲如今身體尚好,依然垂簾聽政。不過大多時候,哲哲都不過多的參與政務,最多會在朝臣為一件議事爭論不休的時候開口參言。

比如說今日,陜西一代連續幹旱,恐發生旱災,戶部官員提議當提前做出準備,以防真的爆發旱災後,有足夠多的銀兩糧草賑災。

有的官員則反對,說杞人憂天,反正一會兒,就要不要未雨綢繆的問題吵得不可開交。

蘇清之微微垂目,差點吊三角眼。

這有什麽好爭論的?

欺負朕年齡小,將金鑾殿當成了菜市場?

蘇清之眼神余光不留痕跡的瞥向用珠簾遮擋身形的哲哲,沒有讓哲哲發覺,卻讓哲哲覺得不能再讓朝臣這麽放肆下去。於是乎,哲哲當機立斷呵斥道。

“吵什麽吵,這是在上朝,爾等罵罵咧咧口沫橫飛,可將皇帝和本宮放在了眼裏。”

文武百官紛紛跪服,口呼母後太上皇後息怒。

多爾袞則道:“奴才領兵部差事,最近糧草吃緊,戶部的大人們當緊著八旗兒郎才是。”

蘇清之:“”

“朕覺得‘未雨綢繆’的提議很不錯。”蘇清之恢復了平靜,清清脆脆的道:“早做準備,免得旱災真的到來後,措手不及。”

多爾袞:“依皇上的意見是”

“早早準備吧。”想想,蘇清之又很懇切的道:“聽皇叔的意思,皇叔多半想負責這事兒吧。朕私心想想,賑災事宜的確挺適合皇叔辦。皇叔英武不凡,算得上我愛新覺羅皇室的明面,所以嗯,就由皇叔領手下旗兵前往陜西一地,趁著沒有傳出旱災的消息,做些補救吧。”

“”多爾袞心中有些無語,不免問:“皇上說的補救,指的是哪方面?”

“還有哪方面,自然是興修水利。”蘇清之咧嘴,露出兩邊的梨渦,笑得格外開懷。“朕這幾天喜歡看與水利有關的書籍,發現挖掘蓄水池深井,修水渠都與民生有利,能夠減少旱災來臨,沒有水資源灌溉田野喂養牲畜的困難。皇叔且作為欽差大臣前往陜西一代體察民情的時候,不妨帶上工部的工匠。”

多爾袞:“”話說得如此流利,是早就有想法了吧,恰好他就撞槍口上了。

多爾袞心頭掠過一絲不滿,卻沒有表達出來。不過隨後他就開口,以身上暗疾舊傷發作為由,推卻了差事。對此蘇清之還能說什麽呢,豪格帶上碩塞剛剛出發去剿以白蓮教為首的亂黨,歸期不定。

想了想,蘇清之只能將差事交給了葉布舒,另又安排了戶部左侍郎,工部的幾名員外郎,陪同一起前往陜西一帶視察災情。而這一去,就是將近兩個月過去。

也幸好提前做了準備,葉布舒領著大清官員剛剛抵達陜西不久,陜西地界的田野,就因為久旱無雨的關系,出現了幹裂。

想著皇帝弟弟在他們出發之時的囑咐,葉布舒當機立斷,安排開倉放糧穩住災民的情緒,一邊安排隨行來的工匠,開始興修水利。

也算運氣好,剛剛興修水利不過一月,蒼穹就開始淅瀝瀝的下起了雨,很快就讓幹裂的大地回春,隨後葉布舒等官員回京復命,雖說又沒有下雨了,但興修的水利還是蓄了不少的水,完完全全夠人牲畜飲用,外加灌溉農田。

這是順治三年的事,轉瞬來到順治四年,也就是公元1649年。這一年,活了51歲的哲哲,在四月十七日去世。後上尊謚曰:孝端正敬仁懿莊敏輔天協聖文皇後。

除此之外,倒還挺風調雨順的,算是個豐收之年。

順治五年(公元1650年),堪堪滿了12歲的蘇清之,突然記起馬鈴薯是在這一年傳入華夏的。只是由於當時的清政府並不很重視,因此馬鈴薯並沒有大面積的種植。

想起這點,蘇清之直接招來農官(管理農事的官員),詳細詢問此時大清百姓種植了哪些高產農作物。

紅薯,一年生|高產草木植物,明朝萬歷年間傳入華夏。玉米同樣如此,也是明朝時期傳入華夏的。但不知道是不是,大清是遊牧民族過渡成農耕,對於農事方面並不怎麽了解。

雖說由於皇太極到現在還沒有死的緣故,並沒有發生歷史上圈地養馬,糟蹋了不少良田的事,但是吧,從明朝皇室手中繼承來的農莊,是拿來養殖奇珍異獸以及花卉的,很少種植糧食。

而蘇清之呢,由於年齡小,需要專注學習,所以注意力就沒放在農耕上面。私心想著,即使垂簾聽政的哲哲再怎麽不懂,也該清楚農耕時代,高產農作物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結果

蘇清之高看了哲哲,高看了作為輔臣的多爾袞等人,根本就不在意地裏種的是什麽莊稼,只要每年有稅收就成。

這樣的事情,讓後知後覺好幾年的蘇清之都不知道該說什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