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第4/5頁)

“除了服務費,維修更換零部件方面,你們是怎麽收費的?”苗利民問,“這部分應該是盈利的大頭吧?”

“就是按照地區的統一規定,零部件算是外購器材,除了采購成本,還需要加上運雜費,管理費和稅金。”

反正收費挺高。

好在這是生產隊的集體企業,收的錢相當於左手倒右手了,最終還是隊裏的。

項隊長已經私下跟社員們解釋了,辦這個廠主要是為了收外人的錢。

所以,漁民們都欣然接受了這個新廠,沒什麽怨言。

苗利民覺得趁著這個機會,將他們全公社的漁船修造作坊全部正規化,也是個好事。

這些年為了大力發展漁業,方便社員們維修漁船,修造作坊只是一個輔助性的存在。

大家的關注重點都在漁業產值上,反倒是忽視了漁船修造業的工業價值。

“瑤水這個修造廠好是好,關鍵是解決不了咱們工業產值低的問題啊。過完春節以後,頂多再有一個月,又是縣裏的三幹會。”苗利民把宋恂當成正經的外甥女婿,有些話也不瞞著他。

估摸著三月份的第一季度全縣三幹會上,他們團結公社,又得是工業墊底的。

對於這一點,宋恂也沒啥可說的。

再是喊口號,也不可能三個月就大變樣。

他這段時間也專門找來縣日報,研究過關於工業產值方面的相關報道。

去年一年,全縣工業產值最高的是左家門公社,全年產值571萬元。

而按照項隊長告訴自己的,團結公社的工業產值還不到人家的零頭,只有68萬。

比倒數第二名還少了二十來萬。

反正倒數第一的位置坐得穩穩當當。

要想三個月內趕超倒數第二,有點難度。

“苗書記,如果在工業總產值上比不過人家,還是爭取在同比增長方面做做文章吧。咱們的基礎比較薄弱,稍稍有些增長,數據上就會很好看。”宋恂勸道,“我以前就是在工廠幹的,工業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揠苗助長可能會留下許多隱患。”

得不到三好學生的獎狀,能得個最佳進步獎也不錯啊。

苗利民心裏也清楚這一點,其實不但瑤水大隊的加工廠沒辦起來,他本家生產隊那邊的新辦廠也沒什麽進展。

生產隊對於辦新廠的抵觸情緒很大,能想出各種辦法磨洋工,公社這邊也拿他們沒轍。

“即便新廠在年前就能建好,等它能試車投產,正式盈利,也是一兩個月以後的事了。”宋恂見他一直蹙著眉頭,便說了自己這段時間想的辦法,“一方面還是得在原有的老工廠上想想辦法,或是改進生產技術或是擴大生產規模,我還沒機會去公社的工廠做過調研,所以暫時沒有具體章程。另一方面,就是像開辦漁船修造廠似的,開辦一些不需要什麽固定資產投入,又利潤率高的企業。”

苗利民嘆氣:“這樣的項目要是好找,公社的幹部們哪還會這麽犯難!”

“我最近想在隊裏蓋個房子,所以在房屋修建方面做了一些了解。”

苗利民跑題問:“你這是打算建婚房了?”

“對。”宋恂不好意思道,“我現在住的還是小羽他堂弟的房子,以後就要在瑤水定居了,總得有個自己的地方。”

“不錯不錯,你心裏有個成算就行。日子總會一點點好起來的!”苗利民對宋恂的適應能力還是很欣賞的。

家裏出了那樣的事,事業上也受到了打擊,他能盡快爬起來一切向前看,總比稀裏糊塗混日子強。

小毛這個女婿找得還不錯。

宋恂重新轉回正題說:“咱們團結公社的七匠還挺多的,為了蓋房子的事,我最近跟人打聽了不少手藝活好的匠人,發現幾乎每個生產隊都有幾個特別出名的人。比如,我們隊裏有個漆匠唐三采,紅星大隊有個木匠夏富林,其他隊裏也有很多大家能叫得上號的手藝人。”

“確實是這樣。”苗利民向他這個外地人解釋,“封建社會那會兒,咱們這邊動不動就禁海了,漁民們為了混口飯吃,就漸漸發展出了手工業。直到解放前,還有很多包作頭,帶著村裏的工匠們,組隊出門承攬工程。父帶子,師帶徒,一代一代傳下來,累積了不少手藝人。咱們這邊建房子都是自己建的,在村子裏喊一聲,漁民們下了船就能幫你上房安房頂。”

“苗書記,既然咱們有這個得天獨厚的條件,可不可以好好利用一下?把這些手藝人集中起來,開辦一個建築營造廠,組建正規的建築工程隊,出去包攬業務?”

“咱們公社有瓦窯廠,水泥廠,但是經營狀況都不太樂觀,只能接到農村社員的訂單,還經常被社員們拖欠貨款。要是能借著建築隊外出參與城建的機會,帶動一下這兩個廠的銷量,興許也是一個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