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按照原定大綱,喬鏡是打算分三冊寫完這本書的。

第一冊 最短,講述的大概就是梅青雲從頹廢到覺醒的經過,和錢小蕓的相遇與在備考日子裏發生的一些日常故事,雖然劇情也有波瀾,但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平穩的。

這也是喬鏡將文名定為“重生”的原因。

第二冊 應該是最長的一部,也是梅青雲依靠科舉,一步一步從窮秀才變為當朝進士的過程。喬鏡最近一直在研究這個世界的科舉制度,發現大梁大體沿襲了前朝的出題方式,但細節處又有不同,這些都是他在寫作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

因此他的存稿進度十分緩慢,第一冊 都快賣到西域去了,家裏的書稿也才積攢了薄薄幾頁——就連梁帝都忍不住差人來問他,需不需要什麽資料,他可以從皇宮的書庫內找找。

喬鏡自然是婉拒了梁帝的好意,畢竟論起資料庫,天底下沒有比008更齊全的了。

……他只是單純卡文而已。

最後一冊,喬鏡是打算等他和景星闌離開這個世界前再出版發售的,所以可能第二冊 寫完後他會寫一些別的內容轉換一下心情,第三冊就在平時空閑的時候偶爾帶著存稿。

之所以這樣考慮,還是喬鏡覺得第三冊 裏會涉及到不少關於官場的內容,朝廷到時候對於封禁他書的上諫肯定不會少。

他只想寫作,不希望考慮亂七八糟的政治因素,更不想修文,所以便愉快地決定等寫完這本書就跑路。至於其他?那就跟他沒什麽關系了。

景星闌對於喬鏡時不時卡文的事實也已經適應良好,在那天開玩笑似的催過一次後,基本就沒有再提起過讓喬鏡趕稿的事情。他前段時間重新栽在地裏的各種珍稀種子終於發了芽,現在每天都當成寶貝照顧著,生怕又一不注意就被人摧殘了。

院中的牽牛花也紛紛盛放,原本光禿禿的籬笆上爬滿了藤蔓的枝葉,每個清朗的天氣都能看到五顏六色的蝴蝶在花瓣旁上下翩飛。並不算熱烈的陽光投進窗戶,空氣中漂浮著淡金色的灰塵,淡淡的茶香混合著墨香,時光在這座小院裏都顯得格外悠長。

望著遠處的青山綠水,坐在書桌前的喬鏡總是會不自覺地出神,想象著那雲霧縹緲的深山中,究竟會是怎樣的一副景象。

據劉家村的村民們說,在山的另一端,有一座千年前建立的古寺廟。

從前,廟裏住著一位得道高僧,鶴發童顏,眼神和剛出生的嬰兒一樣澄澈幹凈。沒人知道他今年究竟有多少歲的,曾經有人問過他這個問題,當事人也只是雙手合十,微微頷首,笑而不語。

除了他的年紀外,人們最好奇的就是他為什麽會出家。

在很久很久之前,他便來到了這座寺廟中,那時候的高僧只是最普普通通的一個灑掃,卻能輕松提起上百斤的石鎖。甚至還有人說他直到現在功力都未曾衰退,只是不再輕易顯露於人前了。

喬鏡對於這位高僧的故事很好奇,他讓景星闌幫他打入劉家村內的機密情報集中地——也就是那群上了年紀幹不動農活、只能每天搬個小板凳坐在村口嘮嗑的一群老頭老太太中間。

最後,倒還真讓他問出了一些有意思的東西。

村裏最年長的一位老人說,在他還是少年時,曾出於好奇,和幾個夥伴一起跑到那個寺廟中去,趁著那位高僧出門打水的功夫,偷偷摸進了他的房間。

他們本想發現一些什麽密不外傳的絕世功法之類,但高僧的房間內只有一本古舊的經書,一個蒲團,一張簡陋的草席,和一尊佛像。

“當時我們都挺不甘心的,還覺得這裏肯定有密室,裏面藏著蒼生不老的秘密。”那位老人咧開牙齒已經掉光的嘴,哈哈地笑了起來,“不然那和尚怎麽可能活了那麽多年?所以我們翻開了那本經書,發現裏面夾著一張泛黃的畫像,畫的是一個配著刀的俊朗少年,一副意氣風發的模樣,也不知道是那位高僧年輕的時候還是另有其人。反正我就看了一眼,外面放哨的人就喊著人回來了,讓我們趕緊跑。”

這個故事便到此為止了,畢竟連當初的少年都已經變成了沒有牙的耄耋老人,那位高僧也不是真正的佛祖,自然不可能活這麽長時間。

就在幾年前的一個夜晚,他悄無聲息地圓寂了。

被人發現已是一個多月後的事,夏季炎熱無比,高僧卻屍身不腐,安靜地靠在墻邊,至死還維持著盤膝垂頭的姿勢。

他沒有留下任何遺產,老人所說的那本經書,也依然好好地放在佛像前,只是蒙上了一層灰塵。不過人們並沒有在裏面發現任何畫像,不知是不是高僧自己將它銷毀了。

可能常人在了解這個故事後,唏噓一聲便過去了,但喬鏡的思維卻以此發散開來,腦補出了一個發生在幾十年前不為人知的故事,和一段或許精彩無比,又寫滿了遺憾的年輕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