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第3/4頁)

她字字清晰,鏗鏘有力地回答:“回娘娘,剔骨還母的,說的是蓮花童子哪吒。”

皇後從容地看著寶鸞,神情雖然平靜,眼神卻透著不怒自威的氣勢。尋常人在這樣的注視下,早已腿軟跪地。

像釘在地上的一竿槍,寶鸞站得筆直,羊脂白玉般柔細的面龐上,是前所未有的倔強。

皇後道:“好,你很好。”

寶鸞迎上皇後的視線,她恭敬道:“多謝娘娘誇贊。”

皇後扶了扶鬢邊的簪花,似笑非笑地撣撣袖上不存在的灰塵。貴夫人們和女官們心頭一緊,有殃及池魚的擔憂。

熟悉皇後的人都知道,這是皇後大怒前才有的征兆。

突然女官若英開口道:“娘娘,聽說世間有神跡,孝心至誠者,可見神跡。有人曾在西北一帶見過神跡,公主至純至孝,不如讓公主前去西北尋神跡,為陛下祈福,為娘娘祈福,為太上皇祈福。”

“西北?”皇後不在乎寶鸞去哪,她只想讓這個不知好歹不懂感恩的人從眼前消失,遠遠地走開。

永安宮可以有像貓兒狗兒一樣討人喜歡的假鳳,但不會有不知進退不知天高地厚的三公主。

皇後一言定下寶鸞的命運,夫人們出宮後將話傳開,言辭之間,有幾分同情寶鸞,亦有幾分“果然如此”的得意。

這場變相的放逐,並未引起太多人的震驚。

自偷龍轉鳳的事情出來後,三公主雖然有聖人的包容與榮寵,但很多人仍暗自觀望。

天子的榮封,除卻恩寵外,可以說是為了昭顯仁德,也可以說是為了保有皇家體面。天子恩封三公主時,皇後沒有說過一句阻攔的話,如今要趕公主出京,也沒有剝奪她的封號與湯邑。

自始至終,皇後都是位仁慈的娘娘,至少表面上是這樣。

三公主,這位曾經混淆皇室血脈的假鳳,她離開長安,此行可能一去不回。遠行途中,意外太多了,就算護衛攔得住強盜,也攔不住風寒或時疫,這些都是讓人命喪黃泉的好辦法。

皇後在晚膳時同聖人說起寶鸞出行的事。

話是聖人先問的,聖人問:“聽說你想讓小善離京祈福?”

皇後為聖人布菜,不動聲色道:“陛下若舍不得,那就讓融融去,尋求神跡祈福之事,融融肯定很樂意。”

聖人沉吟片刻,繼而道:“讓小善去吧。”

皇後有些驚訝聖人竟如此輕巧地答應,本準備許多話勸誡,這就不必說。

那是個沒有根,猶如浮萍一般偶然飄進永安宮的人,待在宮裏原就不合適。哪怕她沒有說那幾句膽大包天的話,放她出去也是應該的。

皇後剛要提起另一件事,聖人喚了聲“皇後”。他喚“皇後”時,皇後的心總會不由自主慢上半拍。

和被喚“齊氏”一樣,皇後同樣不喜歡聖人喚她“皇後”。

聖人說:“小善雖然不是朕的親生女兒,卻也是朕看著長大的。她沐皇恩多年,金枝玉葉,如是也,皇後,你明白朕的意思嗎?”

皇後沒有一絲猶豫,恭順道:“三公主此行,定會得神佛庇佑,無風無浪,順利而行。妾這就派人告知沿途州縣,命他們做好準備迎接公主,相助公主早日求得神跡。”

是保證寶鸞沒有性命之憂的意思。

聖人放下銀箸,擡眸看著皇後:“不,皇後,你還是沒明白朕的意思。”

皇後與聖人夫妻多年,兩個人的默契猶如一人,幾乎是剛觸到聖人的眼神,皇後便知道他指的是什麽。

他要那個孩子有個好的歸宿,一個放逐過後回歸的地方。

皇後不太樂意,但也不是不能接受。考慮半晌後,心思很快轉過來:“公主自然是尊貴的,日後也要過得好,才對得起陛下多年來的恩養,臣妾娘家侄兒崇,文武雙全,相貌堂堂,若能尚主,定能與三公主琴瑟和鳴。”

“齊崇,朕記得他,是你大堂哥家的長子,你父親曾上書想讓他承襲爵位。”聖人說道。

皇後沒有親兄弟,便與堂兄弟最親近,堂兄一家在幽州為國丈鞍前馬後,死了兩個兒子,只剩一個大兒子。爵位由堂兄的長子承襲,算是國丈和皇後對堂兄家的補償。

皇後道:“崇兒見過三公主幾次,早就有意,若知道陛下願意賜婚,定會欣喜若狂。”

聖人露出滿意的眼神,嘉許地揉了揉皇後的手:“如此甚好,賜婚的事不急,讓她去祈福吧。你先忙融融的親事。”

忽然又想到什麽,聖人說起朝堂的事:“朕先前一時氣憤,撤了崔駙馬的尚書之職,如今想想不太妥當,可天子的命令不可兒戲,即使後悔,不能立刻起用他,在那之前,得先安撫崔家和長公主。”

皇後側耳傾聽,知道聖人自有定論,便不多變言。

果然聖人早有主意,輕描淡寫道:“大理寺袁騖,他是崔駙馬的愛徒,他的兄長忠孝侯袁策,也曾拜在崔駙馬門下,袁騖有意替他兄長求親大公主,朕想了想,這門親事不錯,就將大公主下降袁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