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七章 禮義廉

張靜一的奏報,又以此激起了朝中的動蕩。

很明顯,這一次張靜一的奏報更加明確,並且認為海上敵人的規模,必然巨大。

絕不只是人們中想象中的海寇這樣簡單。

這是一支精良的軍隊,武裝到了牙齒。

一時之間,朝中倒是開始起了爭議。

次日的廷議,議的就是此事。

天啟皇帝沒有到場。

主持廷議的乃是黃立極。

黃立極倒是痛快,今日議的就是錦衣衛的奏報。

奏報內閣和六部已經傳閱過了,所以直接進入正題。

先是黃立極道:“近十萬軍馬,浩浩蕩蕩,殺奔而來,若果如此,那麽這佛郎機之賊,便為倭寇百倍,諸公……此時心裏只怕都在嘀咕,覺得是否有誇大其詞之嫌,可一旦這奏報成真,這沿岸軍馬百姓,勢必生靈塗炭,我等為臣,理當上報國家,下安黎民。正因如此,所以今日不論其他,只問賊寇來襲之事,朝廷該立即拿出一個行之有效的章程,作應對之策。”

說著,黃立極坐下。

孫承宗性子比較急:“黃公所言甚是,此事非同小可。當初倭寇襲邊,我沿岸百姓便損失慘重,自山東、南直隸、浙江、福建、廣東諸省,俱為我大明豐腴之地,更是國家賦稅所在,一旦有失,則便是我等屍位素餐了。”

他說罷,眾臣已開始竊竊私語起來。

有人道:“那麽孫公有何策?”

孫承宗想了想:“老夫的辦法倒是很簡單,朝廷理應派欽差至沿岸數省,設督師,總攬水陸軍馬,如此,方才好協調水師和陸軍。只有職權統一了,才可便宜行事。”

這其實倒也是大明的常例了。

最初的時候,哪一個地方出了事,朝廷往往派總兵去都督該省的軍事,不過很快,大家就發現,單憑總兵是沒有辦法解決大問題的,因為總兵只是一個武官,調動不了任何一個文臣,單純的負責軍事,也調不動本地的官員進行配合。

於是到了後來,朝廷便欽差了人員,成為巡撫,以巡撫的名義,負責該省的民政和軍政。

這倒是協調好了,可問題再到後來,又出了問題。

因為巡撫只能管一省的事,可倭寇出現之後,大家發現,你浙江巡撫指揮調度得當,浙江成了難啃的骨頭,結果人家立即跑去了福建或者是南直隸,而浙江巡撫的兵馬,一見倭寇逃至了臨省,卻也只能望洋興嘆,不敢越雷池一步。

畢竟,他們沒有這個職權,一旦過界,就可能要背上擅調兵馬的忤逆之罪。

嘉靖年間的時候,為了便宜行事,於是朝廷索性,便派出欽差,任為總督,而這總督,往往管理二至三省的軍事,在他的轄下,但凡是倭寇蔓延的地方,都可以管,這便為解決倭寇問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可現在,一旦奏報成真,一旦對方從海上襲擊,就完全不可能是兩省至三省的問題了,可以說,沿岸的六七省,都隨時可能成為敵人的攻擊目標。

為了方便調度,節制所有的資源和兵馬,就必須得有一個督師親自去坐鎮,才有資格轄制這七八省的軍務了。

對此,大家倒是沒有什麽意見。

於是,刑部尚書張養浩站了出來:“那麽孫公看來,誰可承擔此大任。”

張養浩當初是吏部天官,差點卷入謀反一案,好在他跑的比較快,果然把隊友統統賣了,只是吏部尚書之位,卻是沒了,只好屈尊做了刑部尚書。

好在這位刑部尚書,居然還算滿意,畢竟,幸福感是比出來的,看著張嚴之這些人,抄家的抄家,滅族的滅族,反觀自己,依舊還任尚書高位,不得不說,這已是祖宗積德了。

孫承宗想了想:“或許老夫可以成行。”

孫承宗當初就做過遼東督師,掌握九邊,軍事的經驗是有的,而且既是督師,要讓各省的巡撫們服氣,一般的人還真未必駕馭的住,孫承宗這種帝師,當初的清流領袖之一,以及當初的遼東督師再加上內閣大學士的身份,履歷可謂完美,若他出馬,誰敢不服氣?

不過……

有人沉吟著站了出來,卻是右都禦史王文君,王文君搖頭,道:“孫公年紀老邁,只怕無法經受顛沛流離之苦,何況內閣掌握機要,關系更為重大,孫公還是坐鎮中樞,居中調度為好。”

許多人暗暗點頭。

孫承宗年紀太大了,要轄制這麽多省的軍務,這個年近七十的老者,如何能承受?

孫承宗聽罷倒也沒有繼續堅持。

其實他內心也很矛盾,一方面,其他人他確實不放心,可若是自己去,他也知道自己的精力已經大不如從前,害怕真去了,反而貽誤軍機。

短暫的沉默之後,孫承宗想了想,道:“倭寇當初給江南諸省帶來的危害,如今尚且歷歷在目,可謂是觸目驚心,無數的軍民百姓,顛沛流離,更有不知男女被擄走,迄今不生死未知,所劫走的錢貨,更是無以數計,倭寇猖獗期間,江南數省,可謂家家帶血,戶戶含淚,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