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第3/6頁)

惠跟津美紀齊齊放下碗鼓掌:“恭喜。”

“恭喜,織田哥。”

這也算是新家庭的良好開端吧。

……

《讀賣新聞》是擁有悠久歷史,讀者遍布日本的大報社,即便經過經濟泡沫時代,這艘巨輪也沒有沉沒。

又因政經版主編的敏銳程度,不少人將其內容當作參考,以推特未來的政治導向。

如此看來,只要是議員,便不得不訂閱這份報紙。

當然,後跟的生活版與文學版,是沒人在意的。

時間已走向2008年,古老的世家依舊保持著熨燙報刊的傳統,這習慣始於歐洲,但當黑船事件後,境內的世家子與新興資本家都以洋派作風為榮,甚至興建了鹿鳴館,現在大部分家族也是和風與洋風並行,海邊的別墅必定是歐式建築,搜藏著復數的弗朗基人偶,京都的老宅又要設計枯山水庭院,割裂得很。

位於青森的津島家也是,大約一百年前,他們家出現了一名名垂青史的大文豪,在他的《人間失格》中便描繪當年津島家在青森的地位,就連城市銀行都是他們建設的,是數一數二的資本家,同時又是議員,血統還很高貴。

流傳至今,這份高貴不僅沒有被沖淡,反而延續下來。

津島家又繼承祖上名號的傳統,偶爾有被給予希望的孩子會被賦予祖先的姓名,現在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因為他表現出過分的才智,而被取名叫津島修治。

然而,即便是這樣的孩子一年也見不到父兄幾次,原因很簡單,他跟已經踏入政壇的兄長年齡差距太大,而父親則在內閣努力著,怎麽可能回到位於青森的老家。

此外,雖說這孩子聰慧,家中的女仆男仆卻不是很喜歡津島修治君,相反,他們很畏懼這才六七歲的孩子。

問起來就含糊道:“修治少爺實在是太聰明了。”

“怎麽說呢,看他的眼睛總有些害怕。”

“一眼就被看穿了似的。”

“他總是盯著我的身後,不知在看些什麽。”

“修治少爺是能看到那些東西嗎?”

“那些?”

“怨靈之類的。”

好在,津島修治並非難以討好的孩子,他很安靜,也沒有那麽多的惡作劇跟無限的經歷對著仆人發泄,想讓他安安靜靜地呆著很簡單,只要給他書就行了。

這又體現了他跟尋常孩童的不一樣,以往,六歲多的孩子漢都不認識幾個,一千多頂天了,看書還在看繪本,可他的話,卻已經開始閱讀名著,並且訂閱報紙與文摘了。

聽說遠在東京的老爺知曉後非常高興,說什麽不愧是修治,又說近百年前的毀譽參半的文豪津島修治也是這樣,從小就喜歡閱讀。

這種跟先祖的魔怔對比讓下屬更覺得可怕。

而津島修治,也就是太宰治本人並不因下屬的害怕與疏遠而難過,相反,他已經習慣了這一切。

他已經不去學校了,據說是準備上天才班不斷跳級,八點用完早餐後,他就去把今天到的報刊與書刊全部收了一遍,有《讀賣新聞》《故事會談》《雜七亂事》等等,說老實話,女仆總擔心其中混雜著不應該孩子閱讀的,可有沒有人敢去亂翻修治的書,只能想想。

而當事人,趴在榻榻米上看書,對大部分文字都興致缺缺。

“無聊無聊無聊。”

“又是看見開頭就能猜中結尾的偵探小說,他們就不能有點創意嗎?”

他單手托腮,看似懶散道:“除了當年的平井太郎(江戶川亂步原名)外,難道就沒有有意思的作者了嗎?國外作也是,《福爾摩斯》跟《無人生還》很經典,後期大多都是拙劣的模仿,稍微給我看有點新意,有點靈魂的東西啊。”

否則他不是完全沒法找到樂子了嗎?

想到這,他就有些惶恐,如果連文字給予他的樂子都沒有了,那還能做什麽呢?

唯獨不想與歷史上的津島修治相似,成為覺得生很無趣,追求殉情的男人。

近代諸多著作,他最厭惡的不過是《人間失格》罷了。

這樣想著,津島修治翻開今天的《讀賣新聞》,比起三流言情小說,《讀賣新聞》的作品質量相對高,但也更容易出現對先人的拙劣模仿。

津島修治才開始看時漫不經心,知道他讀到那段文字:

/2012年時,我決定收手了。

說是收手,按照業內屬於應該是金盆洗手吧,我卻沒舉行盛大的儀式,更沒有金盆。

原因,缺乏資金是一點,此外也沒什麽業界的朋友,況且、轉業並不是什麽值得一書的大事。

不得不在此解釋我的上一份工作,用通俗易懂的話來說就是職業殺/手,仿佛小說中出現的名詞,然而我精通讀寫,也沒有養綠植的愛好,在這致敬《這個殺手不太冷》,只是個平凡的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