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第2/4頁)

他們出海已經幾年了。

這幾年大清民間學者出訪使團的船來來回回,人換了好幾撥,那幾個出訪前見過胤礽的老頭子們卻一個都沒有回來。

胤礽特意吩咐清軍照顧他們。他們住在荷蘭同一個莊園中,一同出門,一同結交外國好友,一同回來整理見聞著書立說。

當歐洲亂起來之後,他們不忍看著生靈塗炭,再加上身體不好,本準備回國把草稿整理好,將新的書刊印成冊,了結最後一樁心願。

但胤禔這一番話後,他們卻變了主意。

這幫一只腳踏入墳墓的老頭子們想起自己在清軍入關之後,見到中原百姓種種慘事,不由移情。

他們曾經奮鬥過,也曾經逃避過,最終失去了所有夢想。

現在仿佛舊事重演,他們就算不能結清遺憾,至少在生命的最後關頭做一做該做的事,能救下幾條命就救下幾條命,也算不枉這風燭殘年了。

胤禔接到的胤礽的書信中,有讓胤禔好好照顧顧炎武和其他幾位老人,讓他們趕緊回京的話。

胤禔都為他們備好船了,他們卻不願意離開。

胤禔懶得管其他不認識的人,只找到顧炎武道:“你是保成的老師,若你死在這裏,我怎麽和保成交代?你也知道保成對親近之人有多心軟,我絕不會讓保成為你難過。你不走我,我就綁你走。”

顧炎武嘆氣:“直親王,將老朽這一封信交給太子。若太子見過後仍舊堅持讓老朽離開,老朽就離開。”

胤禔無語:“我覺得你就是在拖延時間。罷了,不就是讓蒸汽船跑一趟,這點錢本王耗得起。”

胤禔知道顧炎武倔強,若是強硬地將顧炎武帶走,中途可能會出意外。既然顧炎武松口,他就按照顧炎武的話來做。

胤禔本以為,無論顧炎武寫了什麽,胤礽都不會同意年事已高的顧炎武待在歐洲的亂世。

但胤礽看到書信之後,卻長長嘆了一口氣,說不出拒絕的話。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人之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鵝毛。

每一個讀書人都知道的道理,但能踐行的人少之又少。

正如厲害的將領更願意在馬背征戰時死去,而不是在病痛和回憶中死去。

顧炎武寧願死在踐行夢想的路上,也不想死在溫暖的榻上。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或許在後世人看來,把華夏之外也納入天下,簡直是愚不可及。

但世界上總要有一些愚不可及的人,一些富有國際精神的人,一些把外國人也當人的人,來讓這個世界別顯得那麽糟透。

那些曾經在華夏百年恥辱中無私地幫助華夏百姓的人,那些華夏每年犧牲在海外的維和士兵,那些援助貧困國家的醫生、老師和工程師們……面對他們,在鍵盤上打出“愚不可及”四個字的普通人們,真的能當著他們的面親口說出“愚不可及”四個字嗎?

或許真的有人說的出吧。

但胤礽說不出。

以他大清太子的身份,他做不到不算計外國,做不到把外國人也當人。但他絕對不會侮辱這些真正的“聖人”,也不會阻止這些真正的“聖人”。

只是有一點,胤礽不明白。

“汗阿瑪,以老師的智慧難道看不出,想結束戰爭的只是平民百姓,而歐洲貴族們都渴望戰爭,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無用功嗎?”胤礽疑惑道。

即使兒子長大了,康熙仍舊揉了揉胤礽的頭發,道:“保成啊,你看看史書中,春秋戰國時那些四處遊走的先賢們,難道不知道無法阻止戰爭嗎?但他們仍舊四處遊走啊。”

有時候,心中的迷霧只需要輕輕一點撥,就能立刻消散。

胤礽很快就明白了。

有些事,明知沒用,也要去做。

史書中許多先賢,都在逆天而行。逆天而行,快成為華夏的傳統之一了。

所以他還疑惑什麽?只能無奈地笑一笑,然後給老師寫信,讓老師保重身體了。

康熙問道:“你想親眼見到這一幕嗎?”

胤礽點頭:“我想。”

康熙嘆氣:“朕也想啊。春秋戰國,誰不想親眼看看呢。”

胤礽再次點頭。

康熙道:“可惜啊,國內的事太多。”

胤礽也跟著嘆氣。

康熙拍著胤礽的肩膀道:“海外有保清在,你不用擔心。南方又不安穩了,朕要去南巡,敲打敲打他們。你獨自一個人監國,會害怕嗎?”

胤礽失笑:“汗阿瑪,您說什麽?兒子怎麽會怕監國?汗阿瑪放心去南巡。”

康熙道:“此次朕南巡,政務你全權代理,不用報與朕。”

胤礽:“……汗阿瑪,您的南巡不會是想偷懶吧?”

康熙狠狠敲了胤礽的腦袋:“說什麽胡話?朕南巡時要做的事可多了,絕對比你還忙。朕讓你全權處理國事,是考驗你。你明年就成婚了,朕要考驗你是不是真的能獨當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