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第2/2頁)

他把高士奇的書信丟一旁,把太子送來的奏折表格先丟一旁,拆開太子的私人信件。

康熙沒有強硬地阻止京城信使每日寄信,便是因為可以每日收到太子的信。

太子去海外時,他翹首以盼,幾月都難得到一封信;

太子回來之後又很快去了浙江,為了不打草驚蛇,太子也是好幾日才來一封信。

現在,太子終於能每日和他通信了。

一打開胤礽的信,康熙就笑出了聲:“這小子,居然私自把太子妃給定下來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沒聽到過嗎?朕還沒定下太子妃,你小子怎麽能去私會女子?”

康熙笑了好一會兒,才接著看。

胤礽在信中闡述了自己要立這個太子妃的原因。

千金買馬骨。朝中招賢令發布了這麽久,大清皇家科學院中也只有李彤一人能跟上那群外國人的思路,就一定要樹立起李彤這個榜樣。

胤礽又道,李彤的野心在科學上,就不會在權力上和後宅上動心思。他未來後宮肯定人丁單薄,不需要皇後有多少後宅手段。而李彤做出了許多有助於國計民生的事,不成為“母儀天下”的人,未來很難收場。

“汗阿瑪可憐可憐那個為國賣命的弱女子吧。我不娶他,她在民間的聲望都快成了活菩薩,誰敢娶她?那不是謀逆嗎?”

康熙再次被“謀逆”二字逗得前俯後仰。

他擦了擦笑出來的眼淚,不斷笑罵道:“這潑皮孩子,滿嘴胡言亂語!”

笑夠之後,康熙揉了揉笑疼的心口,思索胤礽的話。

確實如此。

雖這樣的女子不符合當世婦德要求,但皇後要求本就與常的女子不同。

無論旁的人再如何說李彤不是,李彤所作所為都是忠君之事,是他下的旨意。

在科學院無可用大清人之事,李彤必須成為標杆,不可回歸後宅。

康熙曾動過讓李彤入後宮為妃的想法,但一是李彤年歲尚小,二是宮中嬪妃眾多,貿然加一個高位嬪妃,恐怕會給李彤帶來許多麻煩,讓她不能安心做事。

康熙也想過,讓李彤出家,靜心為大清做事。

但太子第一次提出對某個女子感興趣,那麽讓李彤當太子妃也行。

太子妃是未來皇後,未來一國之母,掌管大清科學院,對大清皇家好處很大,對太子的地位也有好處。

康熙在心中給李彤畫了個圈,輕輕點了點頭,繼續看胤礽的信。

用三言兩語說完太子妃的事後,胤礽長篇累牘的吐槽弟弟們,特別是三弟胤祉,最近越來越怠學。

印刷機已經到位,胤礽把胤祉趕去新建立的皇家出版社,擔任皇家口舌的重要職位。

胤祉取了一個筆名,摩拳擦掌要和眾儒對噴。為了和眾儒對噴,他終於重新勤學,每日冥思苦讀,手不釋卷,讓胤礽欣慰不已。

康熙再次笑得直不起腰。

出版社和報紙,是康熙和胤礽早就商議好的計劃。但因為發行報紙成本太高,印刷效率也跟不上,只能暫時擱淺。

印刷機改良成功,又正好遇上康熙帶著眾位文人去曲阜孔廟的大事,發行報紙之事當然立刻就要執行。

太子雖不肯僭越,但該當機立斷的時候,太子也從不馬虎,不會因迂腐而耽誤正事,康熙很欣慰。

但康熙萬萬沒想到,寶貝兒子還玩一箭雙雕之事。發行報紙如此重要的事,還能與勸學胤祉扯上關系。

都說長兄如父,他這個當父親的也沒有如此事無巨細地體貼照顧兒子啊。

三阿哥不肯學習?打一頓便是!

打一頓不肯聽,那就多打幾頓!

康熙越想越樂,笑得連寫了正式的折子都看不下去了。

他正笑著,趙昌不顧禮儀沖進來,撲通跪下道:“太子急信!太皇太後身體抱恙!請皇上回宮!”

康熙茫然,還未回過神:“什麽?再說一遍。”

趙昌雙手顫抖呈上書信:“信使就在門外,皇上可要召見詢問?”

康熙拆開書信,因雙手顫抖,不小心將書信撕成兩半。

他手哆嗦著把信拼上,一個字一個字地仔細看。

信上只有幾個字。

“太皇太後病急,請皇父速回!”

康熙揉了揉眼睛,瞪大眼睛又看了一遍。

還是那幾個字,沒有變化。

他腦袋一陣眩暈,雙眼發黑,身體發軟,重重靠在椅背上。

太皇太後近些年身體一直不好,康熙以為自己早已做好心理準備。

但“病急”二字,卻讓康熙發現,他根本什麽心理準備都沒做好。

不,只是病急,太皇太後一定無事!

沒錯,太皇太後洪福齊天,定會無事!

康熙大口大口喘著氣,聲音沙啞:“回、回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