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第3/4頁)

威廉三世苦笑:“你比我們還更信任大不列顛。”

胤礽道:“我不僅僅是信任大不列顛,我信任整個歐洲,或者說信任整個世界。正確的終究是正確。”

胤礽頓了頓,又道:“我也信任你們。我之前和信仰天主教的法國皇帝聊過天,現在又和信仰信新教的你們聊天,你們雖然信仰不同,但有一點堅持都是一樣的。”

威廉三世:“不願意讓國王頭上有個教宗?”

瑪麗女士睜開眼:“不願意讓宗教插手政治。”

胤礽點頭:“東方歷史源遠流長,如果你們在自己的歷史中找不到答案,或許可以看一看東方的歷史。”

胤礽送給了威廉三世和瑪麗女士一套中國歷史書,從盤古開天辟地的那種。

你們西方的歷史從《荷馬史詩》開始;我們東方的歷史就算挖掘出文物,如果沒有文字記載都不算。

抱歉,時代已經不同了。

胤礽將宗教話題轉成了探討歷史,並代表大清邀請荷蘭共同加入大清的世界史制定。

我們大清禮儀之邦,華夏作為文明古國,一直“以史為鏡”,最注重歷史。現在大清走向了世界,也想用自己的文明幫助其他國家和民族跟著一起文明。

所以,我們大清準備建立一個“世界歷史文化協會”,邀請全世界考古學家一起來研究歷史。

胤礽小小的少年臉上硬拗出一個悲傷滄桑的神情:“我們中國的史書中記載了許多擁有過燦爛文化的國度。文明古國本也不止我們一個。這次出使,我按照古書上一個個尋找曾經有燦爛文化的國度,發現他們大多湮沒在歷史洪流中。”

胤礽舉了幾個文明古國的例子,那些傳奇故事聽得本來因為想起父親而痛苦的瑪麗女士都暫時忘記了悲傷。

當聽到這些國家的領土上的人已經完全不知道這片土地曾經擁有過的一切,只有中國的史書記得他們的時候,夫妻倆都露出了悲傷的神色。

胤礽嘆氣道:“人死之後尚且需要墓碑,一個文明死亡了,無論是自然消亡還是被征服,給他們留下一個墓碑,寫下墓志銘,也算是後來者對他們的憐惜吧。就算是征服他們的人,如果能給被征服者留下墓碑,一是炫耀自己的功績,二也算安撫當地人。”

威廉三世若有所思。

胤礽笑道:“如果不喜歡,就當我胡言亂語了。中國就像是一個記憶力很好的老人。她在前行的時候,曾經的好友和敵人都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舉目四望,難免有些淒涼。這也是中國不怎麽和其他國家交流的原因。中國不幹涉其他國家的內政,也幹涉不了。”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最後一句,胤礽用的是漢語,說的是《桃花扇》中的詞,而《桃花扇》現在還沒有完稿。

不過只是這三句話,沒有前言後語,納蘭性德和曹寅只當胤礽有感而發,沒有多想,直到他們以後聽到《桃花扇》,才滿頭問號。

《桃花扇》描寫的是明末的事,歌頌的是對前明忠貞不二的人,為什麽太子會早早知道《桃花扇》中的詞?

總不能是大清的太子支持孔尚任寫歌頌前明的戲曲吧?

這大概會成為千古之謎。

威廉三世和瑪麗女士並不懂漢語,只聽著漢語的韻律,感到特別好聽,和特別悲傷。

納蘭性德詩詞天賦點滿,學了哪國語言就能用哪國語言寫詩。他手中已經有許多各國語言的詩詞書。

威廉三世和瑪麗女士與胤礽交流的時候說英語,納蘭性德便用英語將這三句話翻譯成了詩句。

外文詩沒有中文詩那麽多規矩,對納蘭性德而言,作詩特別容易。

他吟出三句詩之後,威廉三世和瑪麗女士倒吸一口氣,連連稱贊。

瑪麗女士道:“這是你們大清的詩?”

胤礽道:“我說的不是詩,但容若將其翻譯成了詩。我都說過了,容若是大清如今公認最厲害的詩人。他學了哪國語言,就能用哪國語言作詩。說來,容若把自己在大清的詩翻譯好帶來了。”

在外國,很難解釋“詞”和“詩”的不同,就全說是詩歌了。

胤礽要用文化開路,樹立大清文雅友好的形象,納蘭性德的詞自然不會少。

胤礽之所以先翻譯納蘭性德的詞,而不是唐詩或者宋詞,是因為納蘭性德還活著。

讓外國上層人士先崇拜納蘭性德的詞,顯然對大清好處更大。之後他們了解了中國詩詞,自己就會去學習中國其他詩詞,不用胤礽刻意推廣。

胤礽和威廉三世、瑪麗女士成為朋友的這幾月,他贈送給了對方東方的禮儀書、歷史書和詩詞書。這些珍貴的書籍被威廉三世和瑪麗女士帶去了英國,後來被皇室捐贈給了大英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