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第3/4頁)

大哥的反應怎麽就這!

“快說,然後呢。”胤禔戳了戳躺成大字型的胤礽。

胤礽悶聲道:“改朝換代也分幾個層次。在如今世界大殖民的時代,清朝滅亡,可能面臨的不是內憂,而是外患。若是清朝的覆滅伴隨著華夏的覆滅,那麽我們就會被釘在恥辱柱上,比弱宋更是罪人。”

蒙元接受了華夏的文明,所以是華夏的一份子。大家說起弱宋,也就是嘲笑弱宋弱雞。

但外來殖民者是真的會讓華夏滅種。

胤禔盤起腿,雙手放在腿上,道:“這和你現在做的事有什麽關系?”

胤礽道:“如果我能繼位,我也會把火種傳下去,告訴後代子孫,如果看情況不對,趕緊自請退位,支持共和。靠著我們從現在開始在海外積攢的財富,咱們的後人不能一直當皇帝,但愛新覺羅家一直當個富人問題不大。”

胤禔無奈:“我都說了,你能不能別老惦記著兩百年後的事?你的小腦袋瓜子想著現在就成,頂多想想今後幾十年。等咱倆死了,後人的事讓他們後人自己琢磨。”

胤礽自顧自的說道:“但如果後人不甘心,那就讓我散播在海外的火種燒回中原,倒逼退位。我希望在華夏因為內亂而讓外地入侵前,這些言論能催生天降猛人,把華夏從衰落重新帶回輝煌。”

這些思想都是經過無數次的教訓才摩挲總結出來。

現在他提前總結出來,希望後世的猛人們少走點彎路,能直接高歌猛進,早點建立新中國。

胤礽不希望因為現在大清逐漸強盛,而讓未來中國的體制變成君主立憲。

未來的中國不需要帝王,不需要貴族。

哪怕未來也有隱藏的貴族,但隱藏就等於見不得台面。他希望以後“貴族”是罵人的話,是一些人心裏就算說認為自己是貴族也不敢承認。

歷史已經證明,即使他的祖國有諸多不好,諸多黑暗,但放眼全世界,難道還有比這裏更好的地方嗎?

我們只是希望她能消除歷史遺留的頑疾,希望她能變得更好,所以才會在遇到黑暗的時候義憤填膺。

只有……絕不會辜負中國。

“這些書,我還會散播到更多的地方去。”胤礽道,“既然我看到了,想到了,我就應該為兩百年後那個大變革時代,做出我的一份貢獻。”

胤礽想起第一世的執念,感嘆他是在贖罪。

他想明白了,他確實是在贖罪。

但這不僅是他對第一世辜負的、傷害的、錯過的人贖罪,他突然奮起,除了穿越者想要揮斥方遒的豪氣之外,他自己不願意承認的是,他是想贖罪。

為大清贖罪。

為愛新覺羅贖罪。

為那些不平等條約贖罪。

華夏之後百年災難,和自己這個古人沒關系嗎?他是大清太子,他是愛新覺羅,怎麽會沒有關系?!

大清明明可以在康熙朝的時候進行蛻變,卻因為九龍奪嫡,硬生生由盛轉衰。

老四和老十三兩人相互扶持,都能把岌岌可危的大清扶正,讓乾隆能夠大展拳腳,成就他的“十全武功”。

如果他們兄弟同心,肯定能比老四和老十三兩人做得更好吧?

當胤礽這一世出生,回憶起前塵往事時,他曾經有一個極端的想法,那就是他如果現在自殺,或許大清的未來都會比歷史中好。

沒有了太子,沒有了兩立兩廢,康熙到中年的時候再選一個他看得上的皇子當太子,即使也會有皇位爭奪,但康熙晚年沒有所有心氣,或許有精力再為國家做些事。

康熙的確不夠資格當一個千古一帝,但康熙在歷代封建皇帝中,的確能算上一個心中有百姓的好皇帝。

他本來可以做得更好。

如果沒有太子的拖累,他肯定能做得更好。

胤礽如此想著。

或許後世對他有許多同情,但胤礽始終認為,自己的錯誤和罪過更大。

許多人都說,大清衰敗從乾隆起。

胤礽認為,大清衰敗從九龍奪嫡起,從他這個無能的廢太子起。

“弟弟,我一直很不能理解,你哪來那麽多責任感。”胤禔盤著腿歪著頭,嘆氣道,“我知道每個朝代都有聖人般的皇帝,我們皇父能算半個。但你這已經不能算聖人了,你這是……”

胤禔想了半天,想不出能形容弟弟的詞。

“我感覺,你活著就不是為了自己。”胤禔道,“你這樣,哥哥我很難受。”

胤礽爬起來,和胤禔一樣盤腿坐著,道:“不,我是為了自己。大哥,人活著除了為了錦衣玉食權力地位,還可以為了夢想理想,為了心中的那口氣。”

胤礽拍了拍自己的胸口,目光熠熠生輝。

胤禔看著胤礽的雙眼,好似看到了胤礽眼中有小火苗在燃燒。

他釋然,無奈苦笑:“行吧。你這個叫什麽來著?理想主義者?我弟弟,現在的大清太子,未來的大清皇帝,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哇,我的長生天啊,雖然我不信什麽長生天,還是想喊一句我的長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