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馬市

東南倭寇還沒有根除,西北又生戰事。朝堂似乎永遠沒有消停的時候,眾臣又爭論起來了。

往常都是文官主和,武將主戰,但這次卻反過來了。以郭勛為首的一幹武將主張和蒙古開放馬市,朝廷用糧食、布匹換蒙古的戰馬,雙方各得其利,避免戰爭。

郭勛雖然多年沒有上過前線,但是他出生在勛貴世家,對蒙古人很了解。蒙古和倭寇不一樣,長城北邊是草原,大明既沒辦法把草原挖走,也沒辦法把遊牧民族趕盡殺絕,蒙古人是打不完的,打跑了這個部落又來新的部落,只要漠北草原存在,北疆就永遠不可能平靜。

而且蒙古人也不是天生愛打仗,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不一樣,大明百姓家家戶戶有條件的都會儲糧,但遊牧民族沒有余糧,一旦遭遇雪災、幹旱、瘟疫,他們沒有糧食吃,立刻就要面對活不過這個冬天。

所以他們只能南下打仗,打贏了就搶糧食過冬,打不贏回去也是餓死,蒙古騎兵這才格外驍勇。

被死亡驅動的人是無敵的,邊疆官兵的命也不是白來的,沒必要和一群亡命之徒硬杠。蒙古人要的就是糧食,換給他們就是了,還能得到一批優質戰馬。

郭勛出於一個領過兵的主帥良心,他真的覺得開放馬市,互通有無,對蒙古對大明都好。他給皇帝寫了長長一封折子,陳明開通馬市的好處,早早遞到宮裏。

許多西北軍的將領都同意郭勛的觀點,連傅霆州都送折子回來,贊同開放馬市。

他還在折子中提出,蒙古八次請求朝貢被拒,但蒙古百姓的許多生活用品必須從關內換。官方渠道關閉,他們就只能和私人聯系,如此一來容易滋養禍端,稍有不慎就會發展成第二次倭寇之亂。與其讓他們私底下勾結,不如朝廷接管,將主動權控制在自己手中。

傅霆州在折子中寫了如何管理馬市,馬市進行期間如何調整軍防,在不影響互市的情況下保證安全。看得出來傅霆州上前線後,能力成熟很多,這些都是非常實用的建議。皇帝看了後很重視這封折子,不斷召臣子進宮商議。

皇帝也是傾向於開放邊市的,能用其他手段解決,誰願意打仗呢?倭寇之戰掏空了國庫,浙中衛所四十一個,戰船四百三十九艘,軍籍盡數耗盡。國家現在都沒緩過這口氣,皇帝並不願意再生戰事。

最後,在武定侯郭勛大力支持、皇帝默許下,邊關重開貢市的事就這樣敲定下來。

嘉靖十八年九月二十五至二十八日,大同鎮憲堡開馬市,俺答部落挑良馬到馬市交易,換取粟豆、細緞等必需品。俺答部落十分重視這次交易,大同總兵也親臨市場巡視,三日內大家都很客氣,自始至終沒有蒙古人擾亂交易,馬市算是圓圓滿滿落幕。

鎮憲堡第一次試水很成功,俺答部落得到了糧食和布匹,當年冬天果然沒有再南下,雙方相安無事。其他部落聽說了馬市,也要求交易。郭勛、傅霆州等人一力擔保,在眾人的推動下,十八年冬,花馬池第二次舉行馬市。

這次交易的時間更長,好幾個蒙古部落到場,狼台吉嚴格約束部落,蒙漢雙方井水不犯河水,當地百姓生活安寧,沒有受到馬市影響。

嘉靖十八年下半年,因為馬市的存在,邊境戰事大幅減小。兩次成功的交易鼓舞了士氣,傅霆州再次上呈折子,提議可以把每年開馬市的次數提高到四次,並且可以擴大到宣府、延寧諸鎮,讓當地軍民就近和關外遊牧部落交易。只要限制每次的貿易額,就不會壯大蒙古諸部落,並可以用糧食手段控制他們的人口和生計,長此以往,蒙古部落就不會再對大明邊境造成威脅。

皇帝采納了傅霆州的建議,在第二年,試著擴大馬市範圍。但是,接下來的互市卻頻頻出亂子。

三月,蒙古請求用牛羊交換粟豆,卻被當地守將拒絕了。

蒙古人認為這是交易,雙方用等價的東西各取所需,窮人沒有駿馬可以換,但是他們帶來的牛羊亦是上等品質。然而在朝廷看來,馬市是朝貢,讓你上貢戰馬就上貢戰馬,哪有討價還價的份?

雙方隔著城墻談不攏,之前又有血海深仇,局勢一下子崩了。牧人千裏迢迢趕著牛羊到漢人城墻下,路上幹糧都吃完了,就等著和漢人換了糧食,帶回去養活一家老小。然而現在明朝廷卻讓他們空手回去,牧人當然不幹,幹脆趁機攻城,闖入邊關搶糧食。

來交易的牧人入邊為盜,立刻給馬市拉響警鐘。朝廷收到好幾封彈劾折子,指責邊關武將姑息養奸,裏通外敵。郭勛是堅決推行馬市的人,現在馬市出事,他也受到不少質疑。

郭勛堅稱這是意外,大部分蒙古人是遵守規則、友好通商的,不能因為少數幾顆老鼠屎,就否決了整個馬市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