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第3/7頁)

隨著永康帝進來,大朝會正式開始,所有人都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站好。

這次大朝會足足開了一個多時辰,早朝的重點依舊在安置百姓上,天氣越來越冷,朝廷之前緊急蓋了一片木屋,勉強遮風還行,可沒法預感,因此需要朝廷出資給百姓置辦禦寒衣物。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因為地龍翻身無法開工的商鋪,以及因此失業的百姓們,這些人也需要朝廷去安撫。

整個早朝,一多半時間都在討論這件事。

等早朝結束,眾人都緩緩松了口氣,只是還不等把氣松完,便看到霍謹博自然而然地隨著永康帝一同離開。

????

方才皇上有讓昭睿郡王跟著嗎?

六皇子和九皇子對視一眼,心中愈發不安。

霍謹博隨永康帝一同回了勤政殿,依舊是看請安折子的一天,永康帝沒有讓霍謹博接觸別的,就只讓他看請安折子。

如此過了幾日,永康帝問道:“是否覺得枯燥?”

霍謹博搖頭:“兒臣受益良多。”

“說說看。”

“兒臣才知道僅僅是一縣之地,治理起來也不容易,斷案訴訟之事有一件處理不好,就會導致百姓對官府不滿,影響官府的信用,一些民風彪悍的地方經常有鬥毆之事發生,父母官更加不好當,還有些偏遠縣城甚至出現當地富戶集體找借口拒絕交稅的情況,當真是膽大包天,不把朝廷放在眼裏。”

這一道道的請安折子中不僅有官員對永康帝問候,還有各地一些情況的介紹。

永康帝道:“朕只有一個人,深知一人的精力有限,送到朕手裏的奏折都是經過秦愛卿和柳愛卿篩選,唯獨這請安折子朕不允許他們篩選。”

“朕久居京城,雖多次出巡,可去過的地方和整個衛國相比根本不值一提,但朕是皇帝,朕要了解朕的子民都在過怎樣的生活。”

“因此朕鼓勵官員給朕寫請安折子,只要他寫了,朕就認真批復,朕堅持了三十年,你如今能看到的這些是朕用真誠換來的。”

正是永康帝認真地批復,讓各地的官員知道自己寫的東西永康帝有認真看,而不是簡單的圈紅。

正是如此,官員們才願意和永康帝說心裏話。

這種情況在永康帝剛繼位時根本不可能出現,那會兒寫請安折子的人並不算多,即便寫了也是長篇對永康帝的贊美,是真真切切的無趣且沒有意義。

是永康帝三十年的堅持換來這一切。

聽到這話,霍謹博心中對永康帝滿是敬佩,以真誠換真誠。

一個帝王能做到這一步,真的很不容易。

永康帝看著他道:“從今日起,由你批復各地的請安折子。”

霍謹博面色微變,卻是沒有推辭,正色道:“兒臣遵命。”

永康帝欣慰地點點頭。

他希望這份真誠能繼續下去。

皇帝是九五至尊不假,可皇帝長時間待在皇宮,衛國的疆土不是只有皇宮這麽大,他需要了解各地的情況,若他對其他地方漠不關心,就會有官員心生歹心,做出欺上瞞下之事。

便是現在,亦有欺上瞞下的事發生。

永康帝不奢望完全杜絕這件事,最起碼應該減少此類事的發生,想要做到這些,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官員自身的修養上,皇帝同樣應該做到自己該做的。

所以永康帝允許各地官員給自己寫請安折子,哪怕只是個小小的縣令,只要他遞了折子,沿途的驛站就得把折子完好地送往京城,膽敢在這個過程動手腳的,皆會被永康帝以最嚴厲的刑罰處置。

隨著霍謹博話音落下,高應捧著一支毛筆放在霍謹博的書案上,同時還有紅墨。

沾了紅墨的毛筆有個名字,名為朱筆。

在衛國,除了記錄犯人的名籍時用朱筆,其他人並不會用朱筆。

更多時候,朱筆是帝王的專有權力,因此皇帝批閱奏折又叫朱批。

同樣是批閱奏折,秦守洪和柳修嚴兩人幫永康帝處理奏折,都會附上自己的意見,用得依舊是黑墨。

霍謹博看著面前這只朱筆,隨著在這個世界待得時間長了,很多事情他都有些了解,最起碼他知道朱筆並非一般人能用。

但這只朱筆又是永康帝給的。

霍謹博只猶豫一瞬便拿起朱筆,既然永康帝給了,那他用就是了,反正永康帝就是最大的規矩。

想罷,霍謹博便打開一份請安折子,仔細翻看。

永康帝沒教他怎麽批復奏折,但霍謹博前世批改過眾多文件,只是把前世簡練的話稍微變得復雜一些便是。

同時要牢記永康帝說的真誠,批復的話不能太過官方,也不能顯得高高在上,平易近人些最好。

心裏閃過眾多念頭,霍謹博便開始批復奏折。

落筆的時候他心中閃過一個念頭——還好他一直有在堅持練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