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章 在咱東北(第2/3頁)

你在村裏想找有手藝的人,有,而且還很多。

比方說種地老把式,老木匠、老石匠,他們的手藝是又實用又便宜實惠,但是卻除了他們本人知道那一套技巧外,等到他們離去,下面的兒孫甚至都不清楚。

這就源於大夥不樂意總結,懶得去記錄那攢了一輩子的經驗之談,由此也可以看出,這些人是多麽的不願意看圖紙。

以上,還是羅峻熙得出的結論。

羅峻熙說查酒窖建造書籍、查找稻田養鴨書籍時發現,外面的書,寫的還是太片面了。

所以羅峻熙現在閑賦在家,獵完熊後就回了青柳村,正打算一邊幫羅母和小麥幹活,一邊想用紙筆好好記錄一番種地的訣竅。

羅峻熙和朱興德私下講過這事。

他說,不止種地的經驗他要寫成手冊留著,以備將來做官時,能指導當地百姓種田。

他還打算沒事兒和養鴨養雞木匠、石匠等各方面有經驗的農戶多多攀談。

百姓的智慧,全融入在樸實的勞作中。

他想以記錄的形式多造訪一些高手、多寫上一些經驗,終是能留下一些文稿,這樣也不算枉費大好時光,不白瞎等考的歲月。

當時羅峻熙講這番話時,直叫朱興德嘆服。

看看小妹夫的境界,再瞧瞧他自己。

其實他自己就屬於是不耐煩寫字那種人,他和大多數鄉下人一樣。

當時,朱興德實在是佩服小妹夫的“賤皮子”,好不容易歇著不用考試看書,居然還能手刺撓的想要主動去寫那些有的沒的,你說小妹夫是不是閑的,他就隨口奉承了句:“那你好好記吧,姐夫聽你說完,覺得這事兒真有意義,搞好了備不住能編成書籍,裏面從農活種田到養殖編席子。”

卻沒想到朱興德這隨口的話,一語成讖。

若幹年後,真就編成了書籍,且被許多人翻閱。

雖然在農村是沒法普及的。

一是鄉下人認字的不多,買書用來墊瘸腿桌子嗎?

二是人家壓根兒用不著,誰家肚裏沒有一套幹農戶的經驗之談,你寫的還沒有人家知道的多。

三是就算農村人買了羅峻熙的書,想必知道內容後也會破口大罵:著書人是在騙錢,怎麽連栽秧都要寫兩頁紙,那玩意兒還用學?那不是一看就會的?著書人是個笨蛋、騙子。

自然,鄉下人不需要這種書籍,城裏也用不著。

城裏大富大貴人家不用種地養雞,誰家沒有莊子和下面幹活的人。他們學的是四書五經和琴棋書畫。

但是卻沒想到,羅峻熙的書籍後來在軍戶地普及了。因為很多兵卒,戰時當兵,閑時務農,裏面有些人不懂種地,有了這套書就好辦多了。

而且不止軍戶地,羅峻熙編纂的書籍還在流放地盛行。

許多以前做官的,或是以前很有本事的人,被流放成了罪人,到了服刑地那是要幹活的。

可他們哪裏會啊?他們在獲罪前,還要靠許多丫鬟仆人伺候呢。

可是不會就要挨打,還好他們認字。

其中一位大官太傅大人被宦官禍害得不輕,就來到了流放地,誤打誤撞看了羅峻熙著寫的農書。

為什麽說誤打誤撞呢,這位大官要是看兵書、看史書,看以往常常看的類別,有宦官眼線在流放地,會以為他仍是不甘有起復之心。

太傅要是看農書卻很好,一方面說明他已接受現狀,這代表要為生存幹活,像是認命了,二是正好啥也不會幹,這書很能解他燃眉之急。

所以說,好長一段日子,是羅峻熙的著寫的幾本農書陪伴著這位獲罪的太傅大人。還讓人看的津津有味。

因為羅峻熙作為作者,他本身就是一個不太會幹弄活的人,要不然能讓他娘那麽嫌棄嘛,羅峻熙幹什麽在羅婆子眼中都是幫倒忙,所以羅峻熙是以農戶小白的角度,詳細寫下的心得,讓太傅大人很受用,從點滴開始學習。

後來,當太傅官復原職後,他打聽了不少故人如今都在哪裏。

其中之一陪伴他多年的“故人”,就有這套書的作者是誰。

之後的故事,自是源於這套書,讓羅峻熙的官途多了一份保障,他還沒見到太傅的面兒呢,太傅就知道他定是一個會為民做主的好官。不用見面就印象極好。

可以說,是這套書讓羅峻熙無心插柳柳成了蔭。

還插了好幾腳,連邊境的軍戶區都有他的名。

當然了,以上這些,目前還都是後話,還猜不到會有何種造化。

現在羅峻熙無非想的是,先這麽記著吧。

只恍恍惚惚覺得好官肚子裏該裝個雜貨鋪,應該什麽都懂點兒,機會又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而且他本身就是農村孩子,現在不利用這個便利,將鄉下人勞作智慧記下來有些可惜。否則等以後他離開再想記錄就沒空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