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宴席的前兩道菜,不僅讓來自遠方的客人有賓主如歸之感,甚至完全忘記了請教的來意,埋頭專注享受美食,同時也讓桌上其他兩位陪客領略到了不同的嶺南風味。菜色不多,因此接著便同時上了一菜一湯。

第三味菜是豆醬香煎巴浪魚,別看只是煎魚,這裏頭也有點名頭。煎魚所用的豆醬是普寧豆醬,這豆醬也是謝時從那位嶺南商人那收到的好東西,樂縣河海相接,交通便利,因此天南地北有不少外地商賈到來,謝時偶爾能瞧見一些外地的特產和吃食,如獲至寶。

這普寧豆醬外地人可能陌生,但卻是不少潮汕菜的絕佳佐料。很多潮汕人在家炒菜或者烹魚,都習慣加一點豆醬來調味的,滋味更加鮮甜。不過這幾罐收到的豆醬雖然確實是普寧縣城洪陽特產的豆醬,但或許是在漫長的歷史場合中,豆醬的生產工藝和方子也在不斷發展,調整,因此如今的味道同現代的普寧豆醬有些不同。

就謝時個人而言,還是現代版本的普寧豆醬味道更加貼合他的口味,因此他便加入了一些調料改良了一下豆醬的味道,使之更接近於現代風味。

熱油下鍋,爆香蒜蓉、姜絲和蔥段,滑入腌制好的巴浪魚稍稍煎會,切記不要這時候翻面煎,容易使得魚皮破相,小煎一會後便加入幾勺金黃的普寧豆醬和清雞湯,小火燜煮幾分鐘,最後再大火收汁即可。因為本身普寧豆醬在制作過程中便有加鹽,因此最後不需要放鹽,撒上幾許白糖吊一點鮮味便可以出鍋,撒上一些芹菜,點綴的同時,滋味更佳。

豆醬的味道,鮮鹹帶甘,在燜煮的過程中,和巴浪魚的鮮嫩融合在一起,兩者互相成就,最後為食客的味蕾添加了一抹鮮美至極的滋味。秦睢果然也知道豆醬此物,還道此豆醬同他尋常吃到的味道有所不同,謝時笑著解釋:“洪陽本地產的豆醬確實味美,但烹飪時我自個兒又以此為基底,調了一下味道,所以吃著有些不同。”

秦睢卻直言不諱,“還是謝公子的調味勝過。”

兩人說話間,韓伋伸出手,舀了一碗蓮藕排骨湯,默默地放在謝時手邊,見他一直在同人交談,吃的也不多,便碰了碰他的手臂,等謝時眼神被引了過來,韓伋便眼神示意他快喝湯。

秋天同時也是河裏蓮藕收獲的季節,這時節正是喝蓮藕排骨湯的好時候,雪藕被洗凈連節切段,露出的內裏中空,孔孔相通,藕肉細白,上好的肋排骨斬成大小適中的肉塊,兩者結合,燉出來的湯清醇甘鮮,咬上一口雪藕,清甜脆爽,宛如蘊香啜露,滋陰潤燥。

自覺被照顧了的謝時也禮尚往來的,將最靠近自己的梅菜扣肉悄悄換到了韓伋那裏,剛才他就發現了,韓伋對這盤梅菜扣肉最情有獨鐘,身為梅州人的秦睢都沒他吃得歡。

剛好,此時仆從來上新菜,宋公又和秦睢先生在說話,沒注意到他們這邊,謝時的失禮動作才沒有引起關注。唯一注視著他將飯菜移了位置的韓伋則看著他,默默又就著梅菜扣菜吃了第二碗飯。

若是廣東人吃飯,席上必須有一盤青菜,不然便不得勁,這青菜還需得是綠油油的,白菜什麽的都不算。謝時雖然不是有這種奇怪“講究”的廣東人,但是為了預防來自嶺南的賓客也許有這樣的“固執”,因此最後一道菜上的是綠意盎然的蟹黃扒芥藍。

秋天的膏蟹,取出膏滿脂肥的蟹黃,芥藍也只取那嫩尖的綠葉,猛火清炒,只需十幾秒便可出鍋,盤中飛紅染綠,油亮如初,因而這道菜又有個“碧綠珊瑚”的雅稱,入口時鑊氣猶存,鮮沁味永。

謝時準備的這四菜一湯,可以說是極具巧思,為客人量身定制,充滿了嶺南風味。最後還細心考慮到韓伋不同常人的飯量,謝時讓人上了兩籠灌湯包,湯包鼓鼓,提起來如同一個小口袋,透明的面皮底下是濃郁瑩潤的嫩肉鹵汁,腹中已經填滿的宋郗等人,只能遺憾地吃了一個品嘗味道,其余的盡數歸了韓伋的胃裏。

飯後,暮色蒼茫,天已擦黑,一杯清茶,交談幾句後,賓客們紛紛掌燈賦歸。謝時和韓伋先共同送別兩位先生。秦睢雖然在交談過程中,了解到謝時對於如何解決華容道的最優解沒有太多研究,但是因被招待了一席如歸家般的嶺南佳肴,這種失望反而如輕煙般散去,不值一提。

秦睢還意外發現,在數理之道上,其實謝時說他一竅不通,但你若同他探討,他卻常常能在只言片語中,帶給你意外新奇的觀點。

回山齋途中,奴仆在前邊掌燈,秦睢扶著年邁的宋老先生,宋郗朝他道:“如何,謝公子這手藝,老夫敢斷言,便是天家廚子也有過之而無不及。子和便在這留一段時日吧,既有美食終日相伴,又能發揮所長,收幾個弟子,傳承秦家之學,到時將家中妻兒接來,豈不美哉?”宋郗極為欣賞秦睢的學識和才華,實在不願秦九韶之子屈居於鄉野私塾之中,埋沒才華,默默無名就此一生,才會屢次相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