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六章 統統滅殺

要辦成這第三件大事,歸根結底還是在於人。

如何讓人去辦事,關鍵就在於統一思想。

如何統一思想?

自古以來無外乎是新的理論取代舊的理論,百家爭鳴也好,一花獨秀也好,總要有個系統的理念。

陸四卻懶得搞,因為他這人看待事物喜歡扒開表面直達深層。

因此,他的結論是想要人的思想統一,辦法就一個——聽話的留下,不聽話的滾蛋。

陸四明諭,自即日起,凡於“改土歸流”這項國策落實不到位者,無論何官,一律罷免。

是謂“中央督省,省督府州、府督各縣。”

對於執行不力的各級官員,一律就地罷免,有喪地失城者,更當追其刑責。

如此嚴法之下,積極者也好,消極者也好,必當全力而為。也能於此嚴法之下留精去糟,為大順在西北各級地方挑選出一批合格官吏。

基層中堅力量打造出來,便是政治的基礎,輔以鐵血的軍事手腕,長治久安便不是夢想。

“各省府州縣當速確定,府州縣主官、佐貳官皆為命官,各縣都要設鄉兵,縣為中隊、府為大隊、省為總隊,一是緝盜捕匪,二是配合主力清剿土司殘余。”

明朝也好,張獻忠的大西也好,李自成的大順也好,鄉兵都是維持地方治安的唯一手段,不過說法不同而矣。

早在淮揚地區時,陸四就於地方推行預備兵,也就是鄉兵,規定府縣鄉三級兵制,以淮軍傷殘及老弱充實鄉兵,從而實現淮軍對淮揚地區的完全掌控。

現在陸四成為北方主宰,對地方建設自是更加重視,因此在籌建四省時便計劃以西軍降兵及部分順軍建立西北各省的治安隊伍(鄉兵)。

土司問題使鄉兵的籌建正好納上日程,前番在武功、鳳翔、固原等地俘虜的大批西軍降卒用於填補西北新建數省鄉兵空額,一來能夠安置降兵,二來充實地方,算是兩全其美之事。

又命各省速呈轄區詳圖,以便進駐甘、寧、青、陜四省的順軍主力依圖布防主要關節,從戰略態勢上將西北各地土司地盤“卡死”,再輔以鄉兵圍剿,不使叛亂土司流竄,成為李自成、張獻忠那種“流寇”。

“要告訴那些土司,我大順不是蒙元,也不是前明,我大順只對順者施以仁法,對不順者唯有長刀!”

陸四難得面露兇光,“這西北之地敢有不服大順者,就殺他個人頭滾滾!”

眾文武聞令均是心凜。

“順者,其轄地設縣的設縣,設鄉的設鄉,原先土司諸官調其它省份任職,新任官吏皆由中央同省調派……”

陸四當然也會堵死土司投順之路,一昧將他們逼死,故而鐵腕之下又有寬松對待。

他讓賈漢復記錄,只要土司們獻出土地、人口、牲畜,其原有私產大順是予以保護,並且根據其土司原有品級高低調往其它省份任職。

如原有為千戶土司往它省便可出任守備一職,許帶近親十人以下,隨從二十左右往它省就職。所安排的職務可文可武,由歸順土司自由選擇,另外千戶以上官品土司子弟中可以錄一人為中央太學生。

這和從前明朝在西北地方實行的“文武相濟”有本質區別,前者以流官制土司,雖能確保土司始終受控於流官監督,但卻無法使土司所擁有的地盤和人口成為朝廷的賦稅來源。

也就是“空有虛名”。

並且因為土司是民族的產物,土司治下的各族百姓因為特殊性同漢民族的融合勢必會緩慢,甚至排斥,漢王朝的中央政權強大穩定,這個問題就會始終處於水平面之下。可一旦漢王朝的中央政權衰弱,平靜的水面必將風波驟起。

陸四這人不要名義上的統一,他要實質的內外一統。

土地收歸國家,人口入國家正冊,由國家委任的官吏進行直接管理,從教育文化、傳統習俗等日常各個方面予以改革,從而實現根本性的中華大融合,才是正本清源之策。

因此,對土司動大刀是第一步。

第二步自然就是西北地區的融合,以中央政權主體民族為文明核心的融合。

一代不行,就兩代,三代。

只要這個既定國策不改變,西北這個華夏文明的創始之地必將重新成為這個文明堅不可分的一部分。

現在負責對土司問題解決的主要是進駐青海的辛思忠暫一軍,進駐寧夏的趙忠義暫二軍,進駐甘肅的艾能奇第十一軍,以及其他陜西順軍。

不過趙忠義的暫二軍同艾能奇的第十一軍將承擔封堵西軍孫李集團的任務,故而當下實際著手土司問題的其實就是辛思忠的暫一軍。

而青海這個新建省也極其復雜,不同於寧夏省是從陜西省剝離出來,也不同於甘肅省是原明朝的陜西行都司,這個省除了原先的明朝西寧衛同塞外四衛外,又有朵甘行都指揮使司,必裏衛、答思麻萬戶府兩個前明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