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欲窮千裏目

武德三年(公元27年)的正旦,第五倫是在洛陽過的。

二年的正旦,第五倫正匆匆從隴右出來,趕赴河濟,親自微操對赤眉最後一戰。

元年正旦,則是去往河北,組織對冀州的攻略。

直到今歲,總算能待在家裏,舒舒服服過個年了,考慮到這點,剛剛升任右相的竇融卯足了勁,想要好好表現。

據說,早在臘八的時候,竇融就帶著一個寫滿好幾卷紙的計劃,向第五倫提議道:“洛陽士民喜悅於成為中京,皆願賀慶,天子以四海為家,不壯麗不足以重威嚴,不如令群臣吏民於南宮行大朝覲。”

在竇融的計劃裏,南宮的大朝會將聚集數千人,群臣山呼萬歲,再大擺筵席,款待眾人,同時讓洛陽人入宮進行魚龍百戲表演。

“再令東夷入演《矛舞》,西南夷演《羽舞》,氐羌演《戟舞》,北夷演《幹舞》,以示我朝威服四方!”

但第五倫卻拒絕了:“天下兵戈未消,東西南北皆未定,將軍士卒尚在外禦敵,百姓剛從大亂中僥幸生還,予又何忍耗千金之費,只為了正旦熱鬧呢?下詔,正旦期間,除卻日常朝謁,宮中勿興大儀,士吏百姓自家歡愉無禁。”

這就是第五倫搞簡樸和王莽最大的不同之處了,王莽恨不得天下人都和他一樣是“聖人”,短期內移風易俗,讓儒家期盼的男女異路、道不拾遺重現,第五倫則只嚴於律己,對老百姓怎麽過活基本不貿然插手。

竇融又豈能不明白這點?但作為右相他必須表態,這件事宣揚出去,正好能凸顯皇帝陛下愛民之心,而右相肯定要挨幾聲罵,這罵聲越多,竇融就越安全。

節慶前一日的除夕,趕在群臣還沒入宮拜謁的時候,第五倫卻帶著兒子第五明——嚴格來叫,應該是“伍明”太子,上了洛陽南宮的城墻。

太子快五歲了,身在宮闈的他,避免了外面的同齡孩子遭遇的饑荒、惡疾、熱暑寒冬的摧殘,長得很健康,唇紅齒白,那對單眼皮的眼睛,和第五倫不能說很像,只能說一模一樣。

而第五倫對兒子的教育,在他稍稍知事的現在,就已經開始了。

太深奧的教育之道第五倫也說不上來,也沒有對孩子未來繼承甚至超越自己抱太大希望,畢竟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佛系些或許還有驚喜。作為父親,第五倫只能確保做到最基本的一點:陪伴。

前幾年他奔走各地,待在長安的日子也整日要面對堆積如山的奏疏和從不間斷的來客,對妻兒照顧得少,如今北方大抵掃平,又在每個位置都安排了適合的文武大員,第五倫也能稍稍省點心了。

故而來洛陽,第五倫便帶上了皇後和太子,四五歲的孩子,原動力就是玩兒,第五倫每天都會抽點時間與他待一會,飯後甚至還會牽著娃,在南宮城墻上散會步,抓抓冬日的殘雪。

太子也挺喜歡在城墻上玩樂,當第五倫抱起他時,視線能看得更遠,但今日的除夕之行,洛陽城中裏閭和長安一般整齊,如同一個個小世界。但與南宮間,卻沒有長安的森嚴防備,甚至宮墻腳跟就是人家,間或冒著炊煙,忽然傳來一陣噼裏啪啦的聲響,孩子非但不怕,反而興奮了起來。

“是洛陽人在燃爆竹。”

此爆竹是真·竹,乃是洛陽之俗,先在堂階前燒響竹筒,用來辟除山臊惡鬼。聲響大不如後世,但當整個城市中此起彼伏時,依然驚得飛鳥悉數遠遁。

跟隨第五倫登城的人中,有對洛陽成見很深的詞臣杜篤,他多半是喜好安靜的,在這爆竹聲中皺眉,遂向第五倫請命道:“陛下,臣聽說,爆竹起源於帝王的庭燎,諸侯大夫和普通吏民,不該濫用。”

一起上來的光祿大夫桓譚立刻反駁:“我怎麽聽說,燃爆竹,只是民間欲以此驅散山臊之怪?”

他看向皇帝手邊的小太子,竟蹲下來,笑著說起故事:“此事,我是從東方朔所著《神異經》上看到的。”

“說是洛陽邙山上有一種怪物,高一尺多,一只腳,生性不懼怕人。若觸犯了它,就叫人發冷發熱,生起病來。這種怪人叫做山臊,又名小獨腳、猶巢。但若用竹筒子放在火中燒著,發出畢樸聲響,山臊便會畏懼而遁。”

杜篤自詡博聞強記,卻根本沒見過這本書,又不好質疑桓譚胡編亂造,只反駁道:“桓大夫不是不信鬼麽?”

桓譚一翻白眼:“山臊非鬼,乃怪物也。”

杜篤只能又找了個理由:“縱如此,然洛陽屋舍老舊,多是戰國前漢所建,如今天幹物燥,燃放爆竹,或會引發火災,倒不如勒令禁止!”

聽這話後,第五倫遂制止了二人爭執,先道:“不論爆竹起源為何,百姓喜聞樂見,便是最大的禮。於各地習俗,只要不傷天害理,官府不可貿然禁絕,至於火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