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形勢一片大好

王莽一直堅信,漢朝以來兩百年的土地兼並,是亙古未聞之事,都怪商鞅壞了井田——反正秦與商鞅會背下所有黑鍋。

既然如此,王神醫也對症下藥,認為非恢復井田制難以消除,只可惜他做皇帝那會心太軟,被豪強士人們連番遊說:“井田雖聖王法,其廢久矣。雖堯舜復起,而無百年之漸,弗能行也。天下初定,萬民新附,誠未可實行。”

王莽那時候“糊塗”,遂做了妥協。

可現在王莽明白了:“改革不徹底,不如不改革!”

“堯舜復起而弗能行?湯武辦不成的事予辦,孔孟沒復成的古予復!”

一句話,董仲舒和漢朝諸儒只敢腦子裏想想的事,他王莽,都要一一動手實踐!不試試,怎麽知道行不行?

如此,方能張太平之紀綱,立至化之基址,齊民財之豐寡,正風俗之奢儉。

王莽相信在井田制下,會出現貧富均衡,人無余力,地無余利,人與人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的大治情景。

仿佛解決了土地問題,就能一夜之間,從大亂到大治。

至少在王莽眼裏,南陽確實就發生了這樣的變化:“一年以來,赤眉控制的南陽各縣皆已完成授田,如今是耕者有其田。”

過去的主要阻力是豪強,如今這難題被赤眉強大的武力橫掃鎮壓了,一切就順順利利,就完全不存在問題——赤眉“國人”和當地“野人”分地差距頗大,後者還得給前者白白勞動,不少中家分到的土地還沒過去多,因為田土瘠肥不均,地頭上鬧出了很多人命,這些細枝末節都不算問題的話,形勢確實不錯。

而王莽親自盯著的宛城周邊情況也頗好,佃農、農奴翻身後勞動積極性確實搞高了不少,一聽說往後不用收賦稅了,雖然將信將疑,但人都是要吃飯的嘛,不但耕作私田努力,替井中公田幹活時也不偷懶,王莽北上時,正值當地谷物豐收。

所以他才敢說“大成”,形勢不是小好,是大好!

但就在王莽吹牛時,在南陽負責秋收納糧事務的劉恭、劉盆子兄弟,在抵達新野縣時,卻面面相覷,齊聲說了兩個字:

“不好!”

……

所謂井田,便是一井之內,八戶人家需通力合作完成耕種,所獲產物平均分配,其中,百畝公田所獲產物盡數歸赤眉所有。

納糧時,將公田裏的收成割走即可,私田分毫不取,也避免了復雜的計稅畝產等問題。

但前提是,公田裏得有糧食,足夠的糧食。

劉恭和劉盆子到達新野縣後,沒見到豐收,只瞧見許多地只有三三兩兩蔫蔫的粟穗,又從鎮守當地的赤眉巨人口中得知,新野縣三成的“野人”在分到土地後,卻寧可扔著不種,而選擇了逃荒!

好容易逮到一個逃荒後溜回家來的人,劉盆子好奇地問他:

“汝等過去不是日夜盼望有地麽?如今分到地了,為何要逃?”

那新野老農聽說劉恭、劉盆子是漢室宗親,遂嘟囔道:“若是漢家朝廷給分的地,那自然要拿著,可赤眉嘛……”

他搖頭道:“新野鄧氏、來氏、陰氏都是大宗族,他們是跑了,但指不定哪天就會打回來,赤眉如今分了諸姓田產予吾等,日後豈不是要被報復?”

新野的農夫對此頗為擔心,各個氏族在當地統治了幾十上百年,而且並非窮兇極惡,對佃農都不錯,家主們心善著呢,誰受了他們的田,都要被鄰裏暗地裏指著脊梁骨唾罵的。

“逃荒只是餓一時,可若是遭了報復,就是世世代代在鄉中提擡不起頭了。”

劉恭聽得默然,倒是劉盆子,從小就被劫入赤眉,也耳濡目染也一些東西,只道:“既然如此,汝等不是更應幫著赤眉,勿讓鄧氏、來氏、陰氏回來麽?”

“攔得住麽?”新野人卻一點不相信赤眉:“鄧奉先、來君叔都是將軍胚子,鄧奉就在南邊荊州,來君叔聽說去投了吳王,昆陽的吳王啊!三百人打敗了三十萬!”

劉秀這漢家僅存的獨苗苗,也是南陽老鄉們崇敬的對象,昆陽大戰也被不斷神話。

“而陰氏家主,聽說去北邊投了魏國,也不是善主,隨時可能帶著十萬大軍殺回來……”

眾人都說,赤眉打下一處,吃幹抹凈後就走,沒敵人時尚且會做流寇,若遇強敵,拔腿便跑,他們這些本地人呢?這時候傻乎乎協助赤眉的,日後有一個算一個,統統要被豪強清算的!

“南陽諸姓再壞,也是鄉裏鄉親,打斷骨頭連著筋,世世代代要做鄰居的。赤眉再好,也是外地人!”

加上赤眉良莠不全,也沒少幹壞事,地域矛盾就這樣壓過了階級矛盾。

過去豪強勢力越大的地方,這種因畏懼而不敢種田,寧可拋荒的情況就越頻繁,舂陵、湖陽皆如此。更有甚者,直接翻越桐柏山,去投了控制冥厄三關的“吳漢”,赤眉好不容易想當“坐寇”,但名聲太差,治下人口流矢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