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這是什麽樣的精神(第3/3頁)

出了一些糟心事後,第五倫痛定思痛,更覺得統一標準的考試勢在必行。

後世一聽“考試”便想到隋唐科舉,卻不知漢朝的考試制度,早就推行上百年了……

宣室殿中,第五倫在為三月初一考試做最後的安排時,便感慨道:“光是讓考試在世上推行,董仲舒,就值得尊稱一聲‘董子’了。”

這董仲舒將《尚書》裏考試一詞單獨提出來,向漢武帝提出倡議:“考試之法,大者緩,小者急;貴者舒,而賤者促。”

“諸侯月試其國,州伯時試其部,四試而一考。天子歲天下,三試而一考。前後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計。”

好家夥,月考、季考、年考,全都齊活,第五倫可算是找到萬惡之源了。

不過真正讓考試制度落實的,卻是董仲舒的同門公孫弘,他的一大政績則是創建了太學。

這考試作為與察舉平行的取士方式,便放在了太學裏。學成者都會參加官府組織的考試,射策歲課甲科四十人為郎中,乙科二十人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補文學掌故。

而對於考試成績低下,在學校裏也不好好學習的人,則被趕回老家去……

漢時太學生少,基本都能包分配,到了新朝太學擴招,上萬名太學生,每歲只有一百個考取名額,內卷實在太過厲害,遂有皓首窮經,在太學苦讀數十年而屢試不中者。

第五倫特地讓管教育的太師張湛做了調查:“太學生以三輔居多,莽末戰亂,外郡大多跑回家了,但京畿尚有數千人分散在各縣……”

這也是第五倫欲推行一次考試,將可用的讀書人吸取進政權的底氣。

事急矣,他根本等不得新式義學的魚苗們長成,現在就要把池塘裏的魚兒一網打盡!先用著再說。

新朝時,一萬個太學生搶一百個名額擠破頭,如今魏王考試,就全都不來?世上沒有這樣的道理。

但只要魚兒們聽見撒食聲來了,網眼是大是小,要篩選怎樣的官吏,則是第五倫和考試內容說了算,只要鉆進來,就是他的形狀了。

“我作為最終主審者,諸生皆是魏王門生,而我,則直接作為他們的舉主!”

一念至此,第五倫心中不由又感謝起了那人。

“你省吃儉用,留下的黃金數十萬斤,堆積成山。全留給我,成了創業的本錢,至今連小半都沒用下去。”

“你大搞教育,太學擴招,自己只拿來哭天閑置白白養著,卻為我積攢了一批亂世裏好歹能做吏的讀書人。若無他們,我這場考試,根本辦不起來。”

第五倫都有點想王莽了,笑道:

“這是什麽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