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天無二日(第2/3頁)

但問題是,漢朝的皇帝也喜歡改官制,這版本應該回档到什麽時候?

有來投靠隗囂的關中大儒提議,應該回溯到漢哀帝時,矯枉必須過正,既然王莽是壞的,那王莽反對的,就是好的!

這不是在公然打劉歆臉麽?他也是哀帝朝被貶斥的一員,於是遂道:“哀帝之政亦頗為不明,前漢之亡,實亡於成哀也!”

又贊道:“漢之治世,莫過於中宗時。政教明,法令行,邊境安,四夷清,單於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樂,其治過於文景!”

劉歆和他的父親劉向,最推崇漢宣帝時的“王霸道雜”,父子倆對這位皇帝的評價,比已在民間被視為聖人一般的文帝還高。

於是“西漢”的官制,便以宣帝時三公九卿為模板,因為三公不夠分,又效漢初故事,加了太傅、太師、太保三上公。

隗囂為大司馬大將軍,隗崔為禦史大夫,劉歆自為太傅,楊廣為太保。

至於第五倫,在方望的提議下,以其逐莽保全常安之功,直接讓他做丞相兼太師!

第五丞相、第五太師,總能滿足了罷?

接著是封爵,以方望之見,提議道:“倒不如直接給第五倫一個異姓王!好處要給足,才能讓第五倫死心塌地。”

然後喜滋滋傻乎乎,在關中替隴右做擋箭牌,攔著綠林和新朝殘余,還能在北邊分擔一點胡漢的壓力。

但劉歆這老古板,卻沉著臉堅持道:“漢雖中衰,然高祖白馬之盟依然有效,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此例不可開。”

這話說的隗崔和隗囂面面相覷,如此說來,他們隗氏再努力,也混不到王嘍?

雖然二人心中有想法,但一切草創,危機重重,不是爭虛名的時候,於是眾人商量後,決定廢除王莽時的五等爵,仍推行列侯、關內侯之制。

楊廣說道:“第五倫在新朝時便是維新公,如今成了侯,只怕其心中不滿啊。”

“多封戶口即可。”劉歆有辦法:“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便以長陵縣封之!長陵戶數五萬,口有十七萬,全封給伯魚,堪比蕭相國家極盛之時了!”

要知道,漢時的衛、霍乃至於後來的霍光、王莽,戶數也不到這數。

方望提出反對:“如今第五倫手中有列尉、京尉、光尉三郡,反正是慷他人之慨,倒不如大方些,直接封他新時列尉十縣,戶十五萬!”

有道理,但既如此,何不將京尉也封給他?如此一來,雖名非王,然勢與王相當。

方望嘿然而笑:“與第五倫一同起兵驅逐王莽的功臣何其多也?豈能專賞一人?”

“依我看,京尉茂陵等十縣,可讓第五倫麾下之萬脩、耿弇、等輩分之。”

“再多派使者,令邛成侯王元及長陵、陽陵二十家前漢列侯後代,亦復其爵號,封予渭南光尉十縣,若是不夠,則小者予以一鄉。”

為的就是搶在更始政權前頭,讓他們皆受元統皇帝的印綬,順便分化第五倫的勢力!要將第五倫的臣屬,變成元統皇帝的臣屬。

方望思慮可謂面面俱到:“此外,占據陳倉的呂鮪,坐擁北地的原涉,當地傅氏、甘氏;新秦中的張純,乃至於上郡馬員,亦加官職,封為侯,予其所占之地,收回新印,更換為漢印。”

東邊的封了,西邊的自然也不能不封,除了隗氏叔侄二人分別為“成紀侯”“高平侯”,各得戶數萬,基本瓜分了天水、安定兩郡,隴右起兵擁戴元統皇帝的一十六姓豪強,人人都分到了果子,基本都以各自家族的縣鄉為侯。

“三個郡不夠分,等金城、武都及河西歸降就夠了。”

如此下來,這西漢,儼然是分封制啊!

但也只有這樣,方望的口頭禪“傳檄而定”才能實現。而隗囂這位大司馬大將軍開了幕府,隗氏挾天子以令諸侯!

最後,甚至連已經收拾好行囊,心想著回去會被第五倫如何誇獎的馮衍,都混到了侯!

隗囂召見馮衍,親自授予臨時趕制的侯印:“恭喜敬通,杜陵馮氏又出了一位侯!”

什麽?馮衍嚇了一大跳,然後就被告知,他被元統皇帝封為“下杜侯”。

“敬通奔波勞苦,當受此勛!”

隗囂感慨道:“昔時在京時,未知敬通大才,如今一見如故,往後同為元統皇帝朝臣,你我當多多往來才是,以敬通之能,在伯魚麾下只做一介長史,確實是小了。”

馮衍在隴地表現,讓隗囂頗為詫異,心生拉攏之意,他低聲對馮衍說道:“若在關中待不下去,隴右九卿之職,虛位以待。”

下杜,是他們馮氏所居的鄉啊,捧著關內侯之印,聽著這奉承,馮衍感覺不妙。

糟了,是心動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