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7章

工部尚書這樣的正二品要職, 按理來說,早就有人盯著,即便是以資歷和慣例, 首先考慮的也該是作為尚書的副手工部侍郎, 而不是謝舒。

但偏偏前任工部尚書已經入獄, 整個工部都在徹查之中。

在這個關頭, 謝舒的功績考核百裏挑一, 再加上工部本就是主管各種工程水利,交通屯田的事宜,謝舒擔任此職, 恰如其分,而他雖離京已久,但朝中推舉他的人竟然也不少,於是此事順理成章。

至於堂堂六部大員工部尚書為何入獄, 事情還要從三年前說起。

自從大慶開國之初, 邊患問題便橫在眼前。一開始韃靼偶爾劫掠邊境, 未曾構成較大的威脅,直到二十年前, 韃靼入侵河套, 之後便將河套視為他們的給養地。

有了河套作為支撐, 韃靼日益壯大, 於是大慶只好逐年增派兵力, 但面對兇殘的韃靼騎兵敗多勝少。

駐守陜西前都護史曾經上書,主張舉全軍窮搜河套,因為軍備不足的問題並未成行。

之後也有人上書, 認為要想平定邊患, 唯有收復河套, 不過要起戰事,舉國用兵,勞民傷財,實在是大事,需從長計議。

三年前,跶坦再次侵犯邊關,慶帝提拔了王振作為都護統領,守衛邊境,然而他剛上任不久,跶坦便舉十萬大兵沖入邊墻。

王振帶人拼死守住邊關,但駐軍也元氣大傷,這樣的結果令慶帝很不滿意,因此王振舊事重提,上書請求率領軍隊,收復河套。

慶帝對這一決議不置可否,交給群臣復議。

呂朔看到了這一機會。

呂朔雖然之前因過貶職,不過誰都看得清楚,慶帝對他的信寵,依附他的只多不少。

呂朔知道如今邊關乃是慶帝的心腹大患,王振有著大用,因此他動不得世家。

所以要想走到他想要的位置,那麽王振是斷然不能留下的。

而這次慶帝讓群臣商量是否要讓王振率軍收復河套,呂朔表態道:“王振欲率數萬之眾,深入艱險之地,驅除數十年盤踞之兵,談何容易?”

他話一出口,立刻受到兵部尚書王奎的駁斥。

王振是王奎的侄子,都是王家的人,不過王奎秉著用人不避親的原則,況且他也信任王振的能力,自然不會拆侄子的台。

加上王振真的能夠收復河套,從此王家滿門榮寵,呂朔又算什麽?

於是王奎抨擊呂朔不懂戰事,一味軟弱,並且說如今國盛兵強,只要下定決心收復河套,從此便可邊關肅清。

王奎的話語頓時得到許多人的附和,慶帝也有些意動,呂朔於是不再開口。

隔了幾日,慶帝下了一道詔書,讓兵部戶部工部修邊餉銀造器,來預備戰事。

此時朝中人心激動,並沒有多少人注意到這份詔書依舊出自呂朔的手擬。

泰安八年,就在謝舒前去赴任河督一年後,王振發兵十萬往河套而去,同年,呂朔官復紫微令。

戰爭一起,便沒有止境。

三天兩頭,都有軍報從河西傳到京中,很快便堆積如山。

慶帝一開始還興致勃勃,熬夜看過幾晚後,接著就感覺枯燥乏味,軍報不像普通的奏事折子,軍情也不是能夠一語就能說的透的,戰場上瞬息萬變,信息也需要辨識。

但統治者只看結果。

原本有兵部尚書王奎、戶部尚書顧謙、還有呂朔一同參與機務,不過顧謙老了,王奎又和王振有親,於是慶帝遇事只召呂朔。

呂朔之前就已經買通皇帝近侍,並指使邊將陷害王振掩敗不報,克扣軍餉,中飽私囊,尚書令崔源狼狽為奸。

當著慶帝的面,呂朔則提醒慶帝,王振此次要奪回河套,是為了兵權。

此事並非先例,前朝亂象,正是因為藩鎮擁兵自重,其中也有世家的手筆。

慶帝本就多疑,頓時疑心是不是近些年對世家打壓過重,使其有了不臣之心。

當自己的政權受到威脅,那麽邊境已不是最首要的事情了。

何況慶帝本就沒有那麽大的決心要收復邊境,眼看著國庫一日比一日縮水,但卻沒個最終的捷報,慶帝坐不住了。

半年前,在呂朔的精心策劃下,慶帝終於發作,責令河套為何久攻不下?如今生靈荼毒由誰能擔得起這樣的責任?

慶帝這雷霆之怒,太過突然,百官根本就沒有準備,接著呂朔又拿出許多證據,此時遠在河套的王振也已經被捕下獄。

尚書令崔源倉促間只能棄車保帥,而六部中有四部都是他的人,除開刑部不涉事外,戶部、兵部都至關重要,唯有工部向來在六部墊底。

工部為掌管營造工程事項的機關,同時也負責軍工器械等軍備,所以最後只能推到工部的頭上。

接著慶帝下令讓呂朔將工部尚書抄家,不料這一抄便抄出了三百萬的白銀,這些白銀大部分入了國庫,小部分入了慶帝的私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