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心灰意冷(第2/3頁)

“因為樂陽縣主的血脈不夠高貴,在她看來,能配她兒子的,該是龍女鳳孫才好,算了吧,早知道她就這拎不清的性格,都過去了,你也不用跟她再為這些置氣,以咱家現在的情況,還是能滿足她這個願望的。”

除了以出身論人血脈高貴,不僅自己喜歡賢名,還在私下裏將兒子教得與她相仿外,老夫人對她的兒媳並沒有什麽別的不滿。

畢竟文氏對長輩孝敬,對丈夫細心體貼,對晚輩也很慈愛,為人也還善良,只能說是人無完人。

徐世子神情沮喪的點頭,他在聽到兒子沒有意識到,樂陽縣主弄那個培訓班,完全是個可以擴大自家影響的機會時,還沒有特別失望。

就是因為他心中的盤算,只要他兒子能娶了樂陽縣主,絕對是親上加親,他兒子的未來肯定能比他走得更順。

現在得知這條後路已經被他妻子給斷了後,他已經心灰意冷,不再作什麽指望了,總之還有他與他爹頂著門戶,徐家肯定不至於落到在先帝朝時的境地。

“娘放心,我不會跟她置氣,前人常說,當面教子,背後教妻,是我太遲鈍,沒能及時發現妻與子身上的問題,又沒有能力讓他們改正,主要責任在我。”

徐世子與他妻子的感情還不錯,膝下有兩子一女,次子在年滿七歲後,就被送到柱國公身邊去了。

他妻子身上的那些問題,早年不曾造成過什麽影響,也就不顯眼,所以他一直認為妻子善良賢惠是自己的賢內助。

隨著徐景年長大成人,開始逐漸接觸府上的人與事,徐世子才意識到問題,他的兒子在他的精心教導下,的確稱得上是位文韜武略的年輕俊才,可是他的兒子優柔寡斷,毫無魄力可言。

對一般的人家而言,這可能不算什麽,但是對於以軍功起家的徐家而言,這些絕對是非常致命的問題,因為他壓根就沒有機會成為一個合格的大將軍。

叫來妻子與兒子身邊的人仔細詢問後,徐世子母子才知道,原來文氏經常在私下裏教導兒子,要待人謙和大度,要與京裏各府交好,多條朋友多條路等等。

這些做人的道理本身並沒有錯,可是也要分人看勢,柱國公府在擺脫之前被猜忌的困境後,現在位高權重,需要的是重振旗鼓,目標明確的忠於上面那位就行。

徐景年養成了這種溫和綿軟的性格後,只要不行差踏錯,犯下大過,守住柱國公府基業的問題不大,畢竟論辦事能力,他其實並不算差。

可是對於他們這些豪門勛貴而言,平庸本身往往就是一種錯,不力爭上遊,擴增自家在朝野的影響力,只會逐漸變得沒落,被其它勢力所打壓,屆時再想翻身就難了。

妻子自己沒有一點長遠眼光,他自認已經悉心教導的兒子,不是沒有眼光與腦力,卻因受她娘的某些思想影響,考慮問題時總是太過乎那些旁枝末節,容易錯失大好機會的同時,也辜負了自身的大好資質,這才是最讓徐世子感到痛心的地方。

與此同時,文氏因為知道婆婆與丈夫對兒子今日的表現不滿,態度慈愛的安撫道。

“你不用擔心的,這種事,你不摻和進去是對的,那樂陽縣主雖是個心善的,可她不僅性格沖動,還有些強勢,與她走得近,不是什麽好事,你是柱國公府的嫡長孫,和那父母雙亡,無所依的王三少爺的情況不同。”

在文氏看來,那李家與自家關系好,自家是太子的支持者,她的兒子便是什麽都不做,依舊能成為太子殿下依重的人,完全不用像那王修業一樣,為討好太子與樂陽縣主,主動摻合到這種麻煩事中。

文氏說的這些,本來也是徐景年之前的想法,可是剛剛在廳中感受到祖母無言的失望,父親的痛心與遺憾,他已經隱約感到,自己今天做得不對,想法也不對。

此刻聽到他娘就這麽說出了他原本的心思,他才驟然意識到一個問題,為什麽他的想法總是與他娘如出一轍?而這種想法,為什麽每每都會讓他祖母與父親失望嘆氣?

“娘,我想一個人好好反思一下,您先回去休息吧。”

看著兒子神情落沒的一個人回前院,文氏心中不禁一緊,她的小兒子從小就被公公帶走了,她的身邊只剩下一個大兒子,在她的悉心教導與照顧下,向來與她最為親近,比女兒還貼心。

婆家的環境與她娘家的情況截然不同,總讓她有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她總是理解不了丈夫與婆婆的想法與做法,甚至在他們談話時,總有種自己是外人,融不進去的感覺。

這讓文氏很擔心自己的大兒子也被教成這樣,與她變得疏離,所以她在自己的長子身上,可謂是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力。

此刻看到兒子明顯有心事,卻不願與她說的模樣,文氏頓感傷心不已,回去後不久,就傳出身體不適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