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形象(第2/5頁)

湖州底作為江南魚米之鄉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直通京都的水路,李常煦他們此番上京乘船,大概需要走半個多月的時間。

雖然兩人都擅長騎馬,也都擁有屬於自己的馬,家裏也不缺馬車,兩人想要乘船,沿途去客船停靠的城鎮遊玩一圈,陳鳳琪也不反對,反正他們都已練出一身相當過硬的泅水本事,不用擔心水路方面的安全問題。

自打當今利用南江書院的畢業生,織出一道非常實用的情報網後,各地不僅變得吏治較為清明,早年不時鬧出一些大動靜的山匪、水匪,現已大多都被繅滅,沒被繅的,也已消聲匿跡,不敢再像從前,仗著山高皇帝遠,就敢占山為王,有的甚至還敢幹出官匪相互勾結的惡□□件。

所以陳鳳琪對李常煦他們進京一事,雖然難免會牽掛掂記,但也算不上有多擔心。

離開親人的不舍情緒淡去後,李常煦與李常欣迅速恢復活力,仗著他們是提前出發,時間充裕,身上攜帶的銀錢也富足,在接下來的旅途中,可著勁的到處吃喝玩樂,硬生生的拖到會試報名即將截止的前一天,才抵達京都,報名成功。

當本屆報名參加會試的名錄,被遞交到內閣時,看到祖籍為豫州新台縣陽山鄉,名為李常煦的十五歲少年舉人的信息,邵雲博稍作猶豫,還是決定去見康平帝。

“你說你要避嫌,不能主持本屆科舉?”

身形枯瘦的康平帝,雖然看似有所恢復,實則是在強撐,他不明白,在這麽緊要的關頭,面對會試這麽重要的事,邵雲博竟然突然來找他,說是為了避嫌,他要辭去主考之位。

可是據康平帝所知,邵雲博沒有收過什麽學生,他的兒子在邵家被免去三代不得科舉入仕的處罰後,迅速參加科舉,因為才華出色,積累也很深厚,已於三年前考取進士。

邵雲博的孫子去年雖已考取舉人功名,但他說過,孫子基礎還有些浮,反正還年少,打算讓他孫子再多讀幾年書,好好沉澱一下後,再參加大考,如此一來,康平帝實在想不通,對方這是在避什麽嫌。

邵雲博恭敬的回道。

“祖籍在豫州府新台縣,將參加本屆大考的舉人中,年齡最小的那個李常煦,正是高台縣李家的小少爺,老臣本就承他祖母大恩,又是在其出生後,看著他長大,雖無親屬與師生之類的關系,但是從感情上講,老臣難免會有失偏頗。”

在自己體力難支,令對方代理朝政的情況下,遇上這種事,邵雲博依舊能向他主動坦白並避嫌,讓康平帝深感欣慰。

“愛卿的意思,朕明白了,雖然朕相信你的品性,若那孩子此番考出的成績不佳也就罷了,若是考出個好成績,將來再曝出你們本是舊識的關系,的確容易遭到外人質疑,損及你們二人名譽。”

今歲大考的報考名錄出來後,邵雲博為避嫌而主動請辭主考之位的消息傳出,頓時引來朝堂上的一片嘩然,畢竟誰都不知道,這次參與的仕子中,誰是邵丞相的子侄或是學生。

與此同時,聽說消息的仕子對這位名震天下,權傾朝野的邵首輔,也對其生出一些好感。

這幾年來,邵雲博縱然一心輔佐康平帝治國,頒布了許多惠民政策,同時也制定了許多獎懲官/吏的政策與法規。

在惠及大部分人的同是,也損及相當一部分人的利益,而受損的那部份,大多還都是有權有勢有錢的勢力。

再加上邵雲博並走的並不是正統的科舉入仕之路,而是靠著擁立之功一步登天,成為在康平一朝最受皇帝信重的權臣,為他招致許多非議與質疑。

與玄隱先生在士林文壇備受推崇的至高地位不同,邵雲博是許多讀書人口中的‘奸相’,堪稱是兩個極端。

與此同時,李常欣正拉著李常煦的袖子,正在京都大街上東張西望的看稀奇,嘴裏卻在抱怨。

“李常煦,你對這次的大考真是太不上心了,竟然差點錯過報名時間,現在好不容易趕上了,考試的時候,你可得給我認真點。”

“這外面也太好玩,太有趣了,姐能不能實現周遊全國的願望,都指望你這次能考個好成績,你可不能讓我失望。”

李常煦沒好氣的翻了個白眼。

“你還好意思說,要不是你貪玩,在沿途耽誤得太久,怎會出現差點錯過報名截止時間的事,一邊指望我能考個好成績,一邊總是拉著我出來逛街,不讓我看書復習,你非要跟著上京,是特意來添亂拖後腿的吧?”

李常欣毫不心虛的回道。

“我們倆可是雙生,娘說我的腦子都長到你身上去了,才會讓你生得這麽聰明,你都這麽聰明了,哪裏還需要跟別人一樣看書復習。”

李常煦毫不懷疑,對方的腦子若是長到他身上,不僅沒辦法讓他生得更聰明,只會讓他變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