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居功(第2/2頁)

面對這位巡撫大人客氣的態度與誇贊,陳鳳琪不卑不亢的笑著回道。

“大人過譽了,民婦一家能力有限,不過是做了些力所能及之事,不足掛齒,幸有玄隱先生願意出山,才致南江書院有今日之局面,民婦不敢居功。”

站在巡撫大人身邊的玄隱先生感到有些無語,她不敢居功,現在的高顯不宜出現在人前,不能居功,這二人都要他居功。

也幸虧他在過去那些年裏,是真正一心隱居鄉下,與宦場上的任何人都沒有牽扯,不曾留下過任何把柄,絕對經得起他居此‘大功’後,所要面對的來自方方面面在的探究與深挖。

齊文義知道這位東家太太是在謙讓,卻不會想到其中更多的其實是隱瞞。

南江書院最初的建立,齊文義不確定玄隱先生有沒有參與,但他認為,南江書院在今年進行二期擴建時,肯定有玄隱先生出錢出力過。

因為從他南江書院此番曝出來的那些信息看,南江書院啟動二期擴建的時間,與李家的管家帶人從湖州碼頭接回那批紅薯種的時間,正好能對應得上。

所以對於陳鳳琪的這番話,他倒沒有質疑什麽,只是更加認為這李陳氏品性極佳,為人踏實本分,隨即讓手下送上他事前準備的一份厚禮,有金銀玉石,也有筆墨紙硯等物品,整整裝了兩箱子。

湖州知府與高台縣令,也在隨後跟著對李家表示嘉獎,分別送上一份禮物,其他受邀而來的賓客,也都備有禮物,不過他們的禮物都是送給玄隱先生與南江書院的。

這般你來我往的客氣過後,當日的主題才正式上映,在巡撫親自派遣的大隊官兵得護衛下,南江書院的學生與高台縣衙的兵勇們一起,開始逐塊的挖紅薯。

既然決定要舉辦這場紅薯采收大會,誰都知道,除了南江書院已承諾會送給書院師生當薯種的部分,其它的紅薯注定只有任巡撫、知府及各位受邀參加的知縣們帶走,頂多也就是給李家莊留下一部分做種。

所以這些負責采挖的人手,都已得到囑咐,一定要小心采收,盡量不要傷到紅薯塊實,若不能盡快吃掉,受傷的塊實容易變質,變質的紅薯有毒,只能扔掉。

先由負責農事的官員在眾人的見證下,仗量好一畝地的面積後,才會正式開挖,以便獲得最精準的產量。

在紅薯地外圍的一排看護人員暫住的屋子裏,陳鳳琪雇來的婦人們,正在臨時堆砌的灶上燒水、熬粥以及蒸紅薯。

既然是來參加紅薯采收大會,就不能不讓這些人嘗嘗味,所以部分被實在‘不小心’給挖傷到的紅薯,都在稱過重,給參觀的眾人確認過後,被送到廚房這邊當午餐。

人多力量大,第一畝地的紅薯很快就被采收完,產量也被迅速統計出來,一千五百八十多斤。

這是由巡撫大人親自點選出的第一塊地,是在眾官員與社會名流的注視下,從一株株紅薯藤的根部挖出,出土時大多都還連在根上,就算從根上斷下,也有新鮮的斷面能對得上。

在場所有人,都不敢昧著良心說,這個畝產將近十六石的產量有弄虛作假的嫌疑。

第一畝的產量就已超過邸報上曾提及的最高產量上限,這意味著什麽,意味著廢太子那邊為求穩,不僅沒有虛報產量,還盡量往低了報,或者是是在不同地域,這個產量還能增加。

齊文義滿面驚色的對玄隱先生拱手道。

“先生實乃高人,竟能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種出如此高產的紅薯,實在令人欽佩。”

玄隱先生已經過了為這產量感到震驚的激動時刻,即便此刻親眼確認這一產量,仍然能讓他感到十分欣喜,他的情緒卻很淡定,透著一切理該如此的高人風範。

“主要還是這些種薯難得,要不然,我們可沒機會感受這豐收的喜悅,我們還是接著挖吧,看看這三十多畝紅薯的產量都有多少。”

“為了能種好這塊地,東家與書院裏的師生都很用心,磚瓦作坊的草木灰,以及莊裏各處的肥料,都是成車的往這邊運,施肥更足,想必也是能使紅薯高產的原因之一。”

雖然沒有明提,但是這些種薯的來歷,所有人心裏都有數,玄隱先生話中透露出的意思不言而喻,他也不敢居首功,首功當然是在種薯,也就是‘送他’這些種薯的人身上。

有了他的這番當眾表態,就算有人想要模糊重點,以這片紅薯地的產量更高為借口,將種出高產紅薯的功勞往玄隱先生與南江書院身上攀扯,弱化另外一邊的功勞,也沒有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