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通天之道

由於人手實在充足, 三十多畝地的紅薯,僅花半天時間,就已徹底采挖完,陳鳳琪直接安排人手在現場為與會眾人準備一頓宴席。

雖然桌椅都是直接擺在田野上, 早前就已搭建好的棚子內, 看著相當簡陋, 卻讓那些與會賓客感到頗為新奇。

能品嘗到他們在現場看著采收的這高產作物紅薯,就能彌補宴席上沒有什麽珍饈佳肴的缺點。

更何況那些看著很平常的雞鴨魚肉,在經過並不平常的做法料理後, 味道說是讓人回味無窮也不為過,讓所有人都能從中吃出主家的用心與誠意。

經過反復核驗,最後確定的平均畝產高達十五石的收成,讓這場紅薯采收大會圓結束,在不考慮其它因素的前提下, 成功讓所有與會人員都感到與有榮焉,也分別為縣志、府志等官方資料, 添上一筆濃墨重彩的一筆記錄。

十幾棵結的紅薯數量最多, 或是個頭最大,份量最重的單株紅薯, 被完整挖出後, 交由齊巡撫大張旗鼓的帶走。

除此之外,還有一份由所有與會人員簽名按手印,確認高台縣南江書院的這片紅薯地產量的文書,也被齊巡撫珍而重之收好。

雖然發現紅薯, 並在華夏大培養出此等高產作物的首功,已經有主,但是對於齊巡撫、湖州知府及高台縣令而言, 經此一事,他們仍能從中分點肉沫,或是喝口湯。

因為從政治立場上講,他們原本就與那位廢太子多少有些瓜葛,只是他們是在野的地方大員,老皇上雖已年邁,仍然是皇上,他不願意動地方,就算有人覬覦南安這片富饒之域,也無可奈何。

對於這些,高顯心裏最清楚,玄隱先生當然也知道,包括對廢太子的品性與能力,玄隱先生也很了解,這才是他願意淌這渾水的主要原因。

也正因知道這是在幫廢太子解困,這場紅薯采收大會的舉辦,才能進行得如此迅速與順利,從齊巡撫到湖州知府,都很配合。

享用完一場別開生面,意義卻很非凡的宴席,官方人員帶著大隊官兵押運走三萬斤紅薯,紅薯地這邊,還剩下兩萬多萬斤。

南江書院的近四百百一期學生,每人二十五斤,二期新生每人十斤,近五十位先生和百余名書院工作人員,都有三十到五十斤,是早就有言在先的。

算下來,僅這些,就需兩萬斤,這相當於是南江書院在推廣紅薯種植,官方人員雖然有些遺憾,也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

畢竟人家若是不舉辦這場紅薯采收大會,不主動邀請他們過來,沒人知道這裏還種著這片紅薯,這幾萬斤紅薯都是他們的,都能任由他們自行處置,誰也沒權質疑什麽。

如今能帶走近三萬斤紅薯,還有玄隱先生奉上的儲藏、種植及食用方法與注意事項,他們已經占了人家天大的便宜。

畢竟他們能留給李家與南江書院的,除了一些價值有限的賞賜,就是給齊巡撫分別為兩者提的字。

有玄隱先生這個最好的招牌在,對方的字在南江書院不說是一文不名,反正意義不大,唯有他為李家提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八個字,對身為普通平民百姓的李家而言,能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

玄隱先生帶著一批想要參觀南江書院的與會者離開後,陳鳳琪身為東道主,顯然不好意思也跟著離開。

剩下的紅薯除原定要分給書院師生的那部分,還要給與會的百十人,每人準備個二三十斤,裝在陳鳳琪提前采購好的藍子裏,作為勞動他們跑這一趟,還要為這最終收成簽字畫押作證的伴手禮。

這樣下來,她辛苦種了幾十畝紅薯,自家最後只能落個兩三千斤左右做種,吃是不敢再吃了,只能好好存放起來。

這一天下來,除了要準備這一兩百位來賓的宴席,還要為那千余名差役及兵丁,以及過來幫忙的學生準備飯食,將陳鳳琪忙得頭大。

好在她也算是早有準備,不僅有書院後勤幫忙供應足夠的桌椅、碗筷及人手,還有莊上的人來回幫忙搬運東西,這才成功將這場盛會給應付下來。

剛回到家,高顯就面帶歉意的迎上來。

“太太辛苦了!”

陳鳳琪無所謂的擺擺手道。

“我就是跟著去湊個熱鬧,稱不上辛苦,真正辛苦的是到現在還無法脫身的玄隱先生,唉,這就是做名人的不易,那些人看到玄隱先生,個個都激動到不行,他這兩天恐怕要不得清靜了。”

那些有些名望的鄉紳也就罷了,他們有自知之明,不好意思往玄隱先生面前湊,被陳鳳琪給陸續送走,離開時,都拎著用來當伴手禮的一藍紅薯,可是那些去書院參觀的文人,可就逮著機會不放了。

雖然二三十斤紅薯看著並不多,但是根據這南江書院的種植經驗,只要能讓苗長得茂盛些,再盡量多采幾茬苗,種個一兩畝地,還是不成問題的,來年就收獲有兩三千斤的種薯,肯定能給家裏創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