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八章 大明保定講武堂(第2/2頁)

一間平淡無奇的酒肆,卻站在十幾名護扈從,卻引得人人側目觀看。

不過,酒肆內已經被清空,外面還掛著布簾,別人也看不真切。

此時,滿頭銀發的袁可立,與對面一位精神有些萎靡的老人家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天。

這位精神不佳的老者,就是天啟朝的太子少師,遼東督師,袁崇煥的老上級孫承宗。

“節寰,你又何必呢,辭官回家也沒什麽不好的,回了老家,不必再為這糜爛至極的國事擔心,有空釣釣魚,逗逗孫兒,也不失為人生一大樂事……”

“稚繩兄,正是國事堪憂,我才放心不下!”

袁可立嘆了口氣道:“照袁崇煥的那種搞法,稚繩兄數年心血,將會化為烏有!”

不得不說,明代文臣的節操和器量普遍低於平均水準,像王陽明、於謙這等風光霽月的君子實在是太少了,像孫承宗這等胸襟廣闊的也是少之又少。

孫承宗黯然長嘆:“老夫聖眷已失,恐怕難為作為,今上年少氣盛,且急功近利,然,治大國如烹小鮮,偏偏急不得,我大明地跨萬裏,億兆生民,只不要緩緩圖之,區區後金建奴,有何懼之?”

孫承宗最大的悲劇是太老實了,他在遼東督師的位置上幹了四年時間,關門息警,中朝宴然,不復以邊事為慮矣。在這樣相對安定的大背景下,按照戰功來衡量,似乎孫承宗有些碌碌無為。

正所謂善戰者無赫戰功,如果說按照滿文老档記載,孫承宗其實比袁崇煥更難纏,更難對付。

就是依靠國力,與後金硬磨。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後金漢官中的高級將軍,就帶著四萬遼東漢軍準備反正歸明。

為什麽?

答案很簡單,後金快混不下去了。

然而,歷史偏偏與大明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

喜歡耍嘴皮子的袁崇煥上台了,他敢把牛逼吹上天,聲稱可以五年平遼了。

不過,這次袁崇煥的牛逼吹破了。

滿臣文武大臣,誰都沒有重視的吳橋叛亂,偏偏一口氣吞掉了關寧軍九千精銳,作為遼東督師,孫承宗可是非常清楚。

關寧軍號稱十數萬人馬,其實真正的兵力只有六萬五千人馬。其中堪稱精銳的,只有三萬四千余人。

這一下,就把關寧軍的精銳折損了三分之一。

一旦後金趁機來攻,關寧軍已經無力再戰。

袁可立嘆了口氣道:“當今天子也難,如今天災不斷,陜甘連續幹旱,北方收成銳減,若按稚繩兄之策,固然可以耗盡後金之力,然則,國庫恐怕支撐不下去了!”

聽到這話,孫承宗的憂色更濃,他眼神黯淡:“我們從一開始便讓建奴牽著鼻子走,野戰不如人,有什麽辦法?真沒有想到,三年不到,關寧軍居然墮落如此!”

關寧軍的戰鬥力,憑良心說,在大明諸軍之中,絕對可以數到前三。綜合戰鬥力,當既無愧的第一。

不像戚家軍、川軍他們的編制小,人數少,不像關寧軍車、馬、步、槍諸兵種齊全,是大明當之無愧的第一野戰兵團。

袁可立似乎沒有被孫承宗影響到心情,他笑道:“稚繩兄,我有一門生,提出一個意見,我看來,可之作為救急之良方!”

“哦!”

“是哪位賢才?”

“全旭!”

“全旭?”

“對,他也是名門之後,當年涯山之敗,全氏滿門三十二人為大宋盡忠!”袁可立撫須笑道:“我這門生,有乃祖之風,高風亮潔……”

孫承宗忍不住打斷道:“他有何高見?”

“軍校!”

“荒唐!”

孫承宗雖然願意提高武人待遇,卻不願意讓武人與文官同等待遇。

袁可立笑道:“稚繩兄莫急,你聽說慢慢說,如今軍隊糜爛,戰鬥力低下,兵為將有,長此以往,國將不國,然而,武夫粗鄙,不識忠孝節義,仁智禮信,何不從秀才中選取果敢之士,加以訓練,培養成軍官!”

大明兩京十三省,想考中舉人,其實是非常困難的,鄉試只錄取前一百名,也就是說,每三年大明只有一千五百人可以中舉。舉人可以考中進士的,大約是五比一。

幾乎九成九的秀才是沒有出路的。

孫承宗心動了,似乎這是一條出路?

全旭並不知道,此時此刻,在京南豐台的一座小酒肆裏,大明保定講武堂就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