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二章 抄沒數億兩黃金回國(第4/4頁)

畢竟主要的財富沒有流向他們。

而科技和基建工程上卻是突飛猛進。

科技方面,飛機、照相機、無線電機、電話機出現的時間比原歷史要短的多,而使得美洲還未被滅掉的諸番國以及已受大明分封的藩國們與大明本土的科技水平的差距越來越大。

這還只是科技研究成果方面。

理論方面的差距已經不是幾代人就能趕上的程度。

雖然同在一片地球上,但彼此之間大有相差一個維度的趨勢。

基建方面,鐵路裏程和公路裏程每月都在大幅度的增加。

尤其是西南這些原來還是靠鳥道水道通行的地方,為修鐵路公路,增建的大橋數量比歷史上西南地區的石橋數量總和還要多幾倍。

而且好的是,這些花費都不是國內的人掏錢,也不用將江南這些富庶之地的財富多收一些用來資助這些在大明還屬蠻荒的地方改善交通條件。

因為這些花費皆來自全球掠奪所得。

所以,大明改善貧困地區的代價也不用犧牲富庶地區,因而避免江南許多百姓因為商稅過重而又復桑田為農田,打斷該地區工商業的發展,甚至使其返回到以前的農耕生產模式。

蘇州因此已徹底成為具備後世所謂的現代功能的大都市。

即擁有最密集的科技產業與最多的科技人才,而可以虹吸周圍乃至全球的資源和人才來這裏加工和深造,並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排頭兵。

當然也跟如今的蘇州沒再有兵燹之害有關。

歷史上,明中後期開始,蘇州就漸具有現代化城市功能,周圍南潯、朱家角這些市鎮的絲織品原料都要運到蘇州閶門一帶,賣給蘇州的商賈,在蘇州加工為成品後才能行銷全國乃至全世界。

因為當時的蘇州擁有全國最多的技術工人。

當然,後面因為滿清入主中原而打斷了蘇州繼續蛻變的進程,而後面則因為科技是西方領先,生產技術也是西方領先,所以更便於外貿以及外資辦廠的上海便後來居上,從一個小縣城變成制造業與金融業都很強,而輻射周邊數省之地的大都市。

歷史上,蘇州能漸具有現代化城市功能,而成為明清時期的技術產業中心,也跟這一時期的內需占主要需求有關。

這一時期,主要還是北方用兵的軍費需求以及京師的皇親貴胄以及官僚們的消費為主。

作為蘇杭大運河在江南中心地帶的蘇州也就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湖州的絲,松江的棉,這些來自富庶地帶的各類原料都要在這裏集中,加工後運去京師,滿足達官貴人和軍隊的需求。

因而,蘇州也就因此雲集了大量的技術工人和手工業者。

而這一世的蘇州因為沒有經歷歷史上的那次亂世,再加上工業革命又肇始於大明,所以使得本就手工業發達而富有底蘊的蘇州繼續成為大明的科技和工業中心。

首先是這裏的技術工人最先成為大明第一批新型紡織業乃至後面蒸汽機產業的工人。

再加上這裏人文薈萃,識字率高,富庶程度高,新式教育也在這裏得到迅速發展,培養了大量的技術人才出來。

所以蘇州能成功蛻變成現代化的工商業大都市,就連上海如今也依舊只是蘇州的輔助。

誰讓這一世科技的爆發點主要是在大明內部,且先在蘇州通過這裏最多最優秀的技術人才得以應用為產業,而漸次推廣到全國全世界呢?

而這一世的上海主要功能也只是貿易而已。

制造業中心依舊是在蘇州。

當然,蘇州只是輕工業制造中心。

因為蘇州這裏的技術工人從一開始就是從事紡織業的輕工業工人。

以致於朝廷官營產業也只是把輕工業搬到這裏,沒辦法,這裏技術熟練的輕工業工人最多,不得不把輕工業產業放在這裏。

重工業重心則依舊是在京師。

這是一開始大明的工業發展就不是由民間資產階級主導發生,而是由大明朝廷用國家權力主導發生的結果。

當時若不是朱由校這個皇帝強行把京師一帶的數十萬流民編戶,培訓成為工人,且借機發展軍工產業,也沒誰願意以得罪江南士紳為代價,而來管這數十萬流民的死活,並把他們培養成為大明的第一批重工業的技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