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八章 大明中央帝國接下來的戰略(第2/2頁)

溫體仁這時候說道。

“資政院這邊,先訂立相關吞並朝鮮、日本等國之方略!翰林院和理藩寺這邊,也得多設立一些有助於針對滅掉這些國的課題研究,但要保密!”

朱由校說著就又道:“對於孫愛卿所提的支持本土宗室勛貴所建藩國擴張之事,朕認為可行,著資政院聯合理藩寺擬出相應方略來,只等這些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漢家藩國增多到足夠數量和實力後,就是徹底吞並朝鮮、日本等國之時!至於將來藩國做大的事,就等後世之君來處理吧,這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朕也想不出利於後世的完美制度!”

“正是這個道理!”

“臣認為,制度這個東西本就不能放之萬世皆為良政!這段時間適合,但等百年後就未必適合,比如衛所制在國初就適合,但後來就不適合了!”

溫體仁回道。

朱由校點頭:“制度的確是有時效性!所以,不能因為國體甚大,諸事繁瑣,而畏於變法;也不能因為稍有風吹草動,就大動幹戈,因為制度出現效果也需要時間!”

“最為關鍵的是,人才的培養!以後的帝王、輔臣乃至地方上的知縣甚至是普通吏員,都得詳細的培養計劃!不能馬虎!”

“說到這裏,有禦史上疏言,皇長子在江南,為分遷大族一事,殺官吏太狠,且在分遷大族中執行手段過於強硬,而使地方士紳對此怨言甚大,臣在想是否把他調回京來,另作培養?”

劉鴻訓這時候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