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八章 號召儒士到關外去,到海外去

但大勢是不可阻擋的,無論是外國資本入侵後帶來的大變局,還是內部產生工業和資本後導致的大變局,都會使儒學的地位產生動搖。

因為大明帝國發展到現在,對百姓有了更高的要求,已經不只是要求他們主要能從事農業就行,而要求百姓可以扮演更復雜的勞動角色。

所以,接下來,即便李覺斯等辭官,科舉制度的改革,還是通過換一批接受新式教育的年輕官員為部堂級官員,而繼續推行了下去。

首先要做的就是,將還進行儒學教育的各地公辦社學改為新式教育。

教材都是現成的。

因為朱由校已先在了自己的皇莊推行了新式教育,所以不同年級的各科教材都是有的,只需要加印即可。

其次是各地縣學府學改為中等學堂,與在皇莊設立的中等學堂一樣,皆是六年學制。

不過,中等學堂分成初中和高中。

初升高需要考試一次,相當於以前科舉的院試,由學政官到各府縣去主持考試,錄取者可讀高中。

而高中畢業者可參加鄉試。

鄉試錄取者可入中央和地方各省的高等學堂,接受高等教育,而畢業者才可以參加會試。

這些都不算問題。

因為皇帝直接統治的區域,既皇莊和國營農莊、以及親軍衛所、宗室、宮內都已進行這種試點教育數十年,是完全可以復制的,甚至還培育了大批新式教育的師資力量。

眼下主要問題還是已經進學的生員和考取了功名的舉人如何安排的問題。

以及還在接受傳統儒學教育,且準備參加科舉考取功名的童生,和甚至連童生資格都沒有獲得的讀書人。

“生員和舉人憑志願安排三種出路:

一部分派去擔任新國文先生;

一部分派去偏遠地區和殖民區任儒學官,目前科舉新制只暫時在關內推行,那些地方還需要儒學官,以便培養更多的當地百姓成為讀書人,然後通過當地鄉試,進而在當地做官;

一部分則安排去藩國任儒學使,幫助當地振興儒學。”

朱由校則因此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法。

這裏面,朱由校之所以只在關內推行科舉新制,則是因為關外許多地區和殖民區才移漢民開發沒多久,那裏的孩童基本上是以少數民族的孩童為主,這些孩童接受最基礎的啟蒙教育都很困難,如果直接學習數學和物理這些,會更加難,何況,這些地方漢化教育也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所以,朝廷也就沒有打算在這些地方進行科舉新制。

“對於還未取得功名的儒士,可就地重新讀書,也可向當地官府申請撥路費,去未實行科舉新制的地方,可以直接參加鄉試,然後在那些任官!朝廷撥專款於各省,作為資助這些儒士去關外和殖民區參加鄉試的路費。”

朱由校說道。

劉鴻訓聽到這裏後倒是贊同了起來:“陛下這個主意不錯,這樣的話,倒也可以使那些地方多些儒士,利於漢化。”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任何改革都是要不利於一部分人的,朝廷這樣做已經算是盡量彌補他們了,不過,說實話,朝廷也需要更多的儒士去西部、去關外、去新設的殖民區乃至新建的藩國,為實現漢文明統一全球而努力!”

“你們擬一份詔書,號召一下,就說朕也鼓勵他們這些有才能的人,到關外去,到海外去,到那些地方去為漢家文明教化這些人,就說這不是為了朕自己的霸業,是為了整個華夏的偉業!是為了發揚光大他們所崇尚的儒學!”

朱由校說道。

劉鴻訓自己聽後都有些興奮,道:“臣若是年輕幾歲,聽了陛下的這番話,也會自請去陛下所說的那些地方去奉獻自己!臣相信,天下儒士中,還是有不少志存高遠者,而為陛下的話所感染,並因此毅然去這些地方,為漢家文明的統一而努力!”

朱由校笑道:“已經有了,張煌言、黃斌卿、夏允彝這些年輕進士,若不是朕在殿試面試他們這樣號召,他們也不會自請去西洋,如今只怕要一生都要待在那裏了,現在張煌言已是荷蘭總督,黃斌卿成了巴塞羅那總督,夏允彝成了直布羅陀總督,希望他們能在人人都戴十字架的地方能紮下根來!”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海牙城,張煌言這個大明第一任荷蘭總督因為身邊沒有多少可用之人,而不得不親自擔任起了儒學老師,收養了一些城中的荷蘭孤兒,並教他們讀書,從最基礎的三字經開始。

與此同時,他收養的這些荷蘭孤兒倒也認真的念著,只是因為沒有漢語環境,所以還念的比較生硬。

除此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