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章 輕取石門

漢末的石門陘隘口,後世早就連遺跡都不存在了。

它位於沁水縣(濟源)以北、太行山與河內平原的交界處。20世紀的時候,這個位置修了“濟源沁河水庫”,把沁水水位擡高,利用沖出太行山的落差發電。

石門陘也就沉入了水庫底,取而代之的是“沁龍峽風景區”,一個人造水庫景區,百度地圖直接搜這幾個字就可以看到景色照片。

漢末的石門陘,倒也沒有磚石壘砌的關墻,主要是沁水穿過谷口,河流上可以直接通航,你造了關墻也沒用。

只是在沁水東岸的河灘上一側修了個營寨,戰事危急的時候駐紮點軍隊,封鎖河面航運。至於河的西岸,相對更陡峭些,一般是不會有部隊從西岸的山林陡坡上行軍的。

負責河內郡全郡防務的麹義,手下總共也沒多少拿得出手的部將,又要防備最前沿的東垣縣、防止關羽得到黃河下遊的碼頭城市,還要防備從河東直接陸路進入河內的軹關陘、箕關陘。這麽一算,至少麹義帳下能排進前三的部將都得分出去領兵。

再往後,郡治懷縣和渡口樞紐城市野王,防守優先級也別石門陘高。七排八排排下來,石門陘這邊能分個大眾臉的無名龍套都尉駐守就不錯了。

石門陘這條路的對面,可是張遼的防區,自己人,麹義把精力浪費在防備張遼上幹嘛?那不成痛擊友軍了麽?

……

十一月十三,後半夜。

距離沁水上遊的端氏、蠖澤易手,才過去了八個時辰。所以下遊的隘口、縣城,都連屁的消息都沒得到,絲毫不知道上遊的變故。

關羽攻城的時候,可是讓人先圍住了城外大路的。就算袁軍將士或者當地親袁的百姓有漏網之魚報信,也不可能是沿著沁水而下。只能是翻山翻越東邊的空倉嶺,繞路報信,所以南側的防區至少要兩天才能知道上遊的失守。

石門陘守將,一個名叫眭固的雜牌都尉,正帶著三千人在河東岸營寨裏睡大覺。此人原是黑山賊小頭目,但在黑山賊當中也不算什麽堅定分子。

歷史上袁紹都沒幹掉張燕,眭固就直接投降了袁紹帳下的河內太守張揚、在張揚的部將楊醜麾下做個中層軍官,可見級別實在是低。

這一世,因為蝴蝶效應,張燕都死了快五年了,黑山賊裏投袁的就更多了。眭固算走得快的,幾年下來,沒有苦勞也有疲勞,從賊將頭目勉強洗白成了官軍的都尉。

眭固這種黑山賊出身的將領,兵法沒讀過,但本能警覺還是有點的,所以他睡歸睡、倒也不至於粗心到營寨外面不留士兵值夜。

只不過,沒有將領親自巡邏視察,士兵們能偷懶就偷點懶,而且值夜巡邏僅限於東岸,西岸那麽陡峭,是絕對不會安排人值夜的——都十一月了,天多冷啊,夜裏如果天太黑,都不好組織船渡過沁水,放到西岸巡邏的士兵豈不是要凍一整夜都沒人輪換?

然而,就在這種只聞松濤樹浪的萬籟俱寂之夜,沁水西岸的山林中,那個被河內本地守兵都覺得不可能有人夜行突防的地方,此時此刻卻有兩千最精銳的山地兵,在攀援潛行。

農歷十三,距離滿月之夜還有兩天,天上的白月光倒也能勉強照到地面,看清地形,只要別在樹蔭底下走路就沒事。

這兩千王平嫡系的山地兵,之所以能保持如此好的狀態,一方面是因為關羽兵力多,之前攻打蠖澤、端氏的時候,這兩千人沒有參戰,而是直接繞城南下了,所以體力保存得不錯。

四萬人打兩個縣城,怎麽擠都能擠出相當一部分人手輪休。

另一方面,就是因為劉備陣營這幾年對於山地兵的建設,也是多有投入的。雖然不能確保幾萬山地兵都有很高的待遇,但王平、孟氏兄弟的嫡系親兵,給點額外待遇還是很容易做到的。

王平這些士兵要翻山,就不能穿鐵甲,兩千人裝備的都是皮甲。但皮甲也分三六九等,他們穿的都是兕、鱷皮革制作的最堅韌皮甲。

另外,就是把部隊裏做肉脯幹糧時,宰殺牲畜所得的內臟下水,都集中起來給這些需要復雜地形行軍的士兵加餐。吃多了動物肝臟之後,就沒有夜盲症了,可以夜間翻山繞後,至於其中的科學原理,當然也是幾年前李素就交代過了。

這種情報也不怕泄密,反正這世上當時除了劉備以外,其他諸侯都不需要專門建設山地兵部隊。

王平帶著人艱辛而又安靜地翻了兩個時辰的夜路山路,總算是繞到了石門陘西岸下遊、繞到了眭固防區營寨背後足足六七裏開外。

眼瞅著從這裏再反渡沁水回到東岸、也不會被眭固營中的士兵發現,王平才讓人隨便砍些木頭,捆成木筏渡回東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