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遲必有變(第2/3頁)

不過,即使是在目前新的客觀條件基礎上,重新推演敵我雙方戰力,周瑜還是很快得出了結論,覺得完全沒必要退兵,而且也依然可以兼顧繼續斷周泰的糧道,直到漢陽被徹底圍下來。

周瑜自信滿滿說道:“伯符,這兩個月來,敵我數有交手,無非是我軍試圖斷李素的陸上運糧甬道、隔絕其三處據點之間的溝通。而李素也試圖騷擾我們的各處水寨,給周泰運糧。

總戰績是我們陸戰小敗三場,敵軍水戰小敗兩場,不分伯仲。由此看得出,北軍與我江東拼水戰,劣勢依然很大。

就算現在夏水、夏澤有斷航之逾,我們也不用擔心分兵後無法繼續對北人的水軍保持優勢。而且,這兩個月裏我們在不斷加固水寨,現在守住漢津等地需要的兵力,已經比兩個月前少得多了。”

(注:在這兩個月的誘敵相持期間,李素又如法炮制讓甘寧也學太史慈一樣,假裝嘗試了一次從巴丘往漢陽水路運糧,然後剛遇到周瑜攔截就果斷敗下陣來後撤。

所以進一步堅定了周瑜自以為水戰天下無敵的信心,不過甘寧吸取了太史慈的教訓,雖敗卻沒有遭到多少損失,屬於一沾即走。)

孫策聽了周瑜的豪言壯語之後,沉吟了一會兒,最後終究是年輕氣盛敢冒險的勁頭占了上風,決定跟周瑜一起賭一把。

如今天下,已經是劉備最強了,如果一點都不敢冒險不賭,那遲早是慢性失血被漸漸蠶食。

以弱勝強,虎口奪食,怎麽可能一點險都不冒?

孫策不是孫權,他的血性和沖動非常強烈,屬於那種如果給他兩個選項:“選項一30%概率得到整個天下、70%概率輸得一無所有。選項二80%概率割據一方,但沒有機會問鼎天下”,那孫策是絕對會選一的。

大丈夫就是要轟轟烈烈為至高權位搏一把。

孫策霍然道:“公瑾,說吧,你覺得,漢津口這邊要分兵多少?留不留大船?留多少?江津口和洞庭湖口那邊,又如何部署?”

周瑜:“我軍總兵力還有九萬,就留兩萬在夏水、竟陵、漢津等漢水一側,七萬留江陵至洞庭湖口的長江一側。

給漢水一側守軍留八十艘可載二百余人的艨艟,再加上之前歷次繳獲的和蔡瑁投誠帶來的鬥艦,共計十艘,其余就靠普通的走舸哨船。

直到來年二月豐水季之前,漢水駐軍與長江駐軍無法快速相互援護。不過,我相信這兩萬人,絕對可以應付漢水一側的全部敵軍水上威脅了——

宜城以上的漢水中上遊,李素根本沒有部署任何劉備陣營此前數年內新造的戰船,所有的戰船都是靠劉表歸順時收編的。這些船和裝備絕對不是我們的對手。

倒是洞庭湖上遊乃至湘江口,我一直摸不透甘寧有隱藏多少實力,畢竟那些地方,才是劉備已經經營了至少三四年的嫡系地盤,一直聽說他們有準備戰船,後來魯肅去了交州後,更是有諸多新的準備。

但是,我軍在江陵一側有七萬人,甘寧就是藏了再好的船,也無能為力的。這個冬天,就算我們遇到變故,以江東子弟人人會水性的底子,七萬人擰成一股繩,還有充足的樓船鬥艦、連弩投石機,以長江之遼闊,光明正大走江面還怕不能撤退麽?”

如果不是遇到今天這個斷航的突然變故,周瑜是絕對不會把“沿著長江撤退”這個問題想得這麽細節的,因為他從沒想過吳軍會面臨這個最窘迫的選項。

現在麽,他至少肯徹底認真警覺起來。而警覺的後果,依然是覺得這條底限絕對可以堅守住!無所畏懼!

“好,就這麽分兵。”孫策果斷拍板,隨後轉向黃蓋,鄭重托付:

“黃老將軍,那這個冬天,東線漢水防區的兩萬兵馬、十艘鬥艦八十艘走舸,還有竟陵城和漢津口等處防區,就全部托付給你了!

隆冬之際,用兵不便,就算看似有機會,也別輕敵冒進。只要把部隊安安穩穩固守住,再多拖兩個月,明年春暖淩汛、河水上漲,便是我們再次用武之時。”

黃蓋拱手領命:“主公放心,但有末將在,定讓東路漢水兩萬兵馬無恙。”

……

孫策作出分兵應對過冬的決定後,部隊的調度也是顯而易見的。

不過兩三天之內,對面與之相持了很久的趙雲、黃忠等將領,也察覺到了其中變化,並且快馬信使回報給了坐鎮大後方襄陽的李素。

沒錯,李素這種驕奢淫逸之人,怎麽可能在激戰風險尚不明朗時,就提前在野外軍營中連著駐紮幾個月、忍受風沙寒冷呢?那不符合李素的人設。

這世上也沒要求司空這樣位列三公的文官,得跟將士們同甘共苦的道理——歷史上的諸葛亮身為丞相能夠做到,那是諸葛亮自己高風亮節,但不能作為普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