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走一步修補一步

隨著考生們吃完早餐,自己把洗臉盆兼粥碗刷了、汙水倒在號房口的排水溝裏,考場內很快重新安靜下來,所有考生都投入到了緊張的做題中去。

這樣的安排,看似略微犧牲了衛生,也是為了盡量減少對考生的打擾。如果分粥的時候還單獨給碗,那吃完之後工作人員就得再收一次碗,叮叮咣咣地很是折騰,容易打斷思路。

最後一天的考試,明算、明法兩科考的是自己的專業課一,而賢良、知兵兩科考的是自己的專業課二。茂才科考的是跟明算、明法一樣的數學和法律。

至於最低保的孝廉,今天已經不用考了,都提前放出去了。

這樣的考試安排,眼下看起來沒什麽作用,但實際上也是李素深思熟慮運籌的結果,是為了把“防止泄題”這個事兒做到最穩妥。

因為茂才要同時考另外四門專業的專業課一,這樣讓茂才在第二天時跟賢良、知兵兩科一起考他們的專業課一,而明算、明法自己考自己的專業課二。

第三天茂才再跟明算、明法一起考那兩科的專業課一,賢良、知兵自己考自己的專業課二,就能確保絕對不泄題。

當然了,今年其實用不到,因為所有人都是關起來三天不能放出去的。但誰知道將來會不會有人設法弄場外夾帶、買通工作人員把做好的題遞暗號進來。做到時間上的同步發題,就多一道保險。

董允畢竟也還是一個少年人,學問並不精深,所以當然不能陪跑茂才,他考的是明法。作為官二代,他爹董和當然不會害他,反而是幫他精心設計過仕途了。

董和研究過李素的政策,發現哪怕將來到了和平年代,知兵不再是“專升茂”的必要科目了,但法律和數學始終是要考的。兒子數學還不太好,少年人學得少,加上董允此人性情刻板、辦事規矩,董和就讓兒子先考明法。

他算得很清楚:兒子只要考中明法,將來做官過個幾年,只要政績履歷不錯,再補考一門數學,就能有當通政官的資格了,跟直接考出茂才的官待遇一樣,這是最省力的做法。

無獨有偶,另一個場地內,楊儀陪跑的那一組背後的世家大族,算的也是類似的想法,只不過選擇的具體道路剛好互補:

他們族中有幾個數學還可以、至少學習方面比較跟風,覺得自己趕上了“數學補習”的風口。就想趁著如今數學教育剛興起沒幾年,大家水平都低,先把數學偷跑過了。

這樣可以先做錢糧官。以後等學問紮實了,再把律法這些補上,也能“專升茂”獲得通政官資格。

看得出來,想做官的一個個都不傻,都知道如何利用現有的制度,考最少的科目,把通政官資格拿到。相比之下,賢良和知兵這些可以被繞過去的科目,熱度和含金量已經下降了。

時間過得很快,很快就到了傍晚時分。董允已經答完了當天的律科題,收拾行李準備離場。

他對自己的考試感覺非常良好,因為考試的最後有幾道以《九章律》為主、以《章武科》為輔的案例題,出得非常巧妙,著實設計了一些價值沖突很明顯的案情。

最後讓考生根據“春秋決獄、論心定罪”的原則,按照題幹上提供的“決事比”給出自己給出定罪量刑意見,並且論述理由。

這裏面涉及到很多對春秋的系統價值觀位階的取舍,估計一般只專注律法的考生不太考得出來。而董允因為家教比較縝密,小時候讀書也不如其他想走法律路線的考生那麽功利,應該稍微多些優勢。

相比之下,董允意氣風發出去沖澡換自己衣服的同時,楊儀還在某個角落掙紮呢。

因為今天的數學卷子,最後兩道大題實在是令人大開眼界。楊儀幾度想放棄,但他也意識到,這兩道難題或許就是決定能不能過的關鍵了。

壓軸題先引用了《周髀算經》上的一些三角函數基本原理,和《九章集注》上的一些函數值對應表,暗示學生們往這個角度想去解題——看樣子出考卷的人還是覺得難度太大了,都主動暗示了解題方向。

然後,卷面上列出了一堆條件數據:在夏至日,襄陽城外立一杆,杆高三丈,午時影長某尺某寸。春分日,同一杆,影長某吃某寸,冬至日,又如何如何……

然後讓考生求:如果把地球設為三百六十度,求襄陽所在位置與地心赤道面夾角多少度(也就是求北緯多少度,但當時還沒有北緯這個專業術語)

解完第一小題之後,後面還有更地獄難度的,又列出了會稽、長沙、番禺三地做同樣實驗的數據(其實數據是李素逆向捏造的),但是只給冬至日和春分日的數據,隱去了夏至日的數據,讓考生們判斷哪個城市在回歸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