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一路種田到前線

李素知道自己給劉備的上書肯定會被批準,所以他也不想耽誤時間。

三月份奏表遞上去之後,他立刻就已經開始準備北上屯田、配合關羽馬超西征涼州,並且為將來戰後的安撫工作預做準備。

甚至在李素本人動身之前半個多月,李素就關照典農中郎將國淵先行,帶著大批物資、軍械和移民、牲畜、舟車從梓潼郡往武都進發。

具體的方略,其實李素在去年回成都之前,就跟劉備商量好的,這半年裏書信往來也在不斷調整計劃,所以劉備始終心裏有數,非常放心。

至於為什麽平一個西涼,要同時動用涼州牧關羽和雍州牧李素,這是劉備自己的事兒,他覺得合適就合適,別人沒法質疑。對劉備來說,名義不重要,關鍵是利用李素這次調動,趁機實施“廢州牧設三使”的地方官制改革。

由於去年的關中大旱,所以今年對涼州的西征,軍糧補給依然要從富庶的益州出,關中地區只要確保自給自足、然後拿下河東郭太韓暹即可。

從益州往隴西運糧的糧道,自然就是歷史上諸葛北伐出祁山的那條路。由於這條路上並沒有發生諸如“高祖皇帝顯靈地震導致河流改道便於運輸”的神跡,所以運輸損耗依然是比較大的。

如果說經過李素整治益州交通基礎設施後,從漢中運一石糧食到陳倉、啟程的時候依然得起運兩石半。

那麽從嘉陵江葭萌關起運、走羌水、白水,用小船運到武都郡和天水郡邊境的沓中、臨洮,依然要承受“起運三石半運抵一石半”的巨大損耗。比歷史上諸葛亮的損耗降低了一兩成,還是因為嘉陵江航運條件改善了。

再考慮到從成都平原或者巴郡調糧食去葭萌關的損耗,實際上最終從成都起運十石才有一石到武都天水邊境,從巴郡起運稍好一些,八石有一石運抵。

好在益州這兩年比較富,還種了一年多雙季稻,內線作戰起碼能維持幾十萬士兵打防禦戰,對外主動進攻,也能支撐十萬大軍吃大半年。李素讓諸葛瑾他們多方籌措,把府庫余糧都調度整頓一下,倒也沒有捉襟見肘。

……

三月二十日,李素在成都城北舉行了出發前的儀式,因為主要的移民隊伍和物資,包括一批棉花種子、棉布、新式棉布織機樣品、大量的技術工匠,都跟著國淵先走了小半個月了。

所以李素只要帶著五千士兵和隨身武器裝備、口糧,輕裝上陣即可。考慮到李素會走得比較快,他跟國淵約好了是四月初五抵達沓中,而國淵應該比他早到兩三天,先把移民安頓下去、做好迎接工作。

送行之時,諸葛瑾還在那裏面露憂色,似有不忍。李素知道他是質疑後勤安排,心疼錢糧浪費。

李素也拍著他的肩膀說:“子瑜,我知道,你看著近百萬石的稅糧和大筆的物資被耗費掉了,心裏不甘。但我這也是為了讓涼州打下來之後盡快消化安定,不至於成為一個拖住大王的泥潭。

區區郭汜算什麽?殺郭汜容易,殲滅郭汜的主力、攻破郭汜盤踞的最重要的城池郡縣,都容易。但難的是讓涼州羌亂平息,從此不再背叛朝廷。羌人自桓帝時開始為害,二三十年了,不得消停,不是滅掉出頭的軍閥就行的,要從當地百姓的生產生活方式根子上治理。

我早一年帶著移民去沓中和天水種棉花、教導出一兩萬民戶成為熟悉在河西走廊幹燥寒冷日照充足環境下種棉花的老手,將來就早一年把這些熟手分布到臣服的羌人部落中,與他們胡漢雜居、同化羌人適應我們種棉穿棉衣的生產生活方式。”

諸葛瑾苦笑一下,端著酒碗給李素敬酒:“使君所言,我何嘗不知,只是沒想到那麽急切倉促。若是多等一季糧食收成,至少等今年夏糧下來之後。陳倉和郿縣的產量能反哺天水了,也不用咱這兒多花那麽多糧食。從陳倉出一石糧食,抵得上成都出四石呢。”

李素爽朗地拍拍他肩膀:“那不就得了?成都運一石糧食到陳倉,就要起運八石。現在直接運到沓中、天水,差不多也是八石。我們還省了讓陳倉人的糧食走回頭路了。

賬你要這麽算:益州的糧食,除了將來用來順流而下平定荊楚吳越之外,就沒有耕高效地支持全國戰場的用途了。既然將來平荊楚吳越也用不了那麽多財富,還不如把現在的蜀地余糧榨一榨。未來大王搞定涼州後的方略,就是全力往東平定。關中河東要對付司隸、河北、中原,益州要對付荊楚吳越。讓糧食往西走回頭路是很不劃算的。

另一方面,我知道你嫌今年太急了,可我們不得不急。首先我們現在急一下,五月份還能在沓中、天水多種一季夏麥和棉花。其次,如今我們可以心無旁騖處理郭汜,那是建立在關東諸侯還相安無事的情況下。陛下和大將軍朱儁,看似安如泰山,說不定什麽時候就……趁著他們沒出事,把涼州徹底梳理幹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