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派王朗去監視趙雲魯肅

在兵農分離的募兵制實施之前,華夏大地上的軍閥,除了西涼軍那種不事生產光靠搶的禽獸以外,其他諸侯多多少少都得尊重農時,春秋耕作收割,冬夏農閑用兵。

這樣,才能讓自己的領地有可持續發展性,不至於竭澤而漁。

尤其是195年,建安元年,隨著天下漢臣諸侯名義上重新聽命於皇帝,無法興無名之師互相攻伐,這種收斂就愈發明顯了。

從正月下旬,到三月過半,整整兩個月的春耕季,以及春耕前的開荒準備期,所有州牧都在種田,沒有挑事。

李素自然也不能例外,他在成都每天除了吃喝玩樂泡澡搓背,就是料理日常公務、勸農整頓,一派無為而治。

直到三月下旬,李素才結束了無為而治,有了一些動作。

首先,是他在三月十六的時候,就派了信使,正式給劉備上書,勸劉備在自己後方的部分州試行“廢牧立使”,陳明利害。信送到之後,劉備自然會在長安組織討論,形成公論,然後送去雒陽請皇帝批準——

劉協正月裏就已經從弘農起駕去雒陽了。河南尹朱儁自194年下半年開始,花了不少錢修繕雒陽宮殿,年底的時候已經初步修復了。

雖然沒有靈帝時那麽奢華,很多裝飾性的東西破壞了之後也沒重建,但至少已經沒有斷壁殘垣,廢墟垃圾也都清理掉了。修復後的皇宮只能說是簡樸而幹凈,頗有簡約風,住肯定是沒問題的。

劉備想在自己的統治區內實施民政改革,而且理由充分,有“為了防止國家再陷入軍閥割據”這個大義名分,劉協當然不可能阻止了,也沒借口、沒實力阻止。所以這事兒也就是往返走個過場,主要時間都花在信使趕路上,不出兩個月肯定會有定論。

李素的信使三月十六離開成都,四月初八抵達長安,劉備會商討論、讓鐘繇荀攸劉巴都諫言獻策,花了六七天工夫。四月十五派鐘繇從長安出發,帶著劉備陣營的共同意見去朝見皇帝。

鐘繇因為是文官,不能跟快馬信使那樣沒日沒夜趕路,所以走得慢點,長安到雒陽七百多裏路走了十天,十八日到華陰,二十日到弘農,二十五到雒陽。

劉協接見後,拿著鐘繇呈遞的劉備表章,問董承、段煨和朱儁,還有作為三公的楊彪、蔡邕、趙溫,讓他們都發表意見:

“諸卿,皇叔表奏右將軍李素由益州牧調任雍州牧,並力陳當年劉焉逆賊‘廢使立牧’之失當,建議在益州等無戰亂的內地州重新廢除州牧,另設三使,以為試點,觀望對於上述各州漸漸消弭軍閥割據之患的效果,卿等以為如何?”

在掌握兵權的三人當中,段煨跟劉備關系相對最若即若離,畢竟段煨當初在涇原之戰中就已經決心投靠劉備求個安定了。後來是機緣巧合董承得勢,段煨又不得不回自己的根據地弘農,才跟董承一起留在中樞。

所以劉協垂詢時,段煨第一個表示:“陛下,臣一介武夫,不懂民政。但自先帝以來,天下大亂,凡禍亂天下的軍閥諸侯,無不是刻意強化自己的兵權,沒聽說有在自己管轄州郡內削弱兵權、制約自己手腳的。

何況漢中王此論並未要求推行天下,只求在他管轄數州內施行,也不虞其他心懷猶豫疑慮的州牧猜忌,可見其心在公、所倡穩重。”

劉協沒有表情地點點頭,然後點名讓董承開口。

董承是如今朝中將領跟劉備關系最戒備的一個——也談不上敵意,純粹只是戒備,因為劉備的武力太強大了,讓董承忍不住猜疑恐懼。

所以董承委婉地說道:“漢中王此論確實為公,只是實施之際,難免有些……讓人看不明白。他若是覺得各州不該再設州牧,為何在李素建議以後不再新設州牧的同時,又趕著讓李素調任雍州牧?雍州不也是內地無需防範蠻夷外敵的州,那也是朝廷腹心所在,要是按漢中王的建議,雍州首先該設置三使。”

沒想到董承剛說到這兒,三公當中作為知兵權威的太尉楊彪出言反駁了:“車騎將軍此言差矣,雍州如何能說是無需防備邊患的內地州?郭汜在武都,與雍州安定郡的朝廷守軍隔隴山對峙。

我以為,漢中王在雍州暫時繼續設置州牧,也是為了更快更便捷地調度資源消滅郭汜這個禍國余孽。而且北地郡、馮翊郡與河套諸胡鄰接,也未徹底掃平。從中平五年須蔔骨都侯以休屠各部叛漢以來,雍州早就有邊患了,無非之前休屠各部並未真正大舉入寇。”

楊彪這番話,讓董承的反對不太站得住腳,他本來也就是強詞奪理想方設法找借口,本來就不嚴密。

董承暗忖:“哼,你兒子當了大行令,都不來雒陽赴任,反而留在長安、或為劉備出使四方。楊彪,你這不忠之心,簡直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