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第2/4頁)

陛下可以不相信臣的人品,但應該相信臣對自己道的信仰。此問便如同質疑伯陽、仲尼是否相信他們所宣揚的‘道’,唉……”

孔夫子身前,可以容忍別人懷疑他的人,但也不能容忍別人懷疑他的道。孔子求官,官可以打折,道不能打折,所行非道,那官不做也罷。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還別說,劉協一開始,內心是覺得“無論李素和他說多少話,來證明劉備沒有野心,他都不敢相信”。

因為臣在君面前說自己肯定會誓死效忠,會如何如何,這些話都是不值錢的,古往今來哪個亂臣賊子在皇帝面前不是這麽說的,再賭咒發誓最後該造反還是反了。

都是客套話,假大空。

但是,李素特地說了一些看似無禮的大話,但卻非常巧妙,讓劉協放松了戒心。

因為李素提醒了劉協:什麽位極人臣,對我來說根本不算什麽最高追求,我是要做一個傳頌千秋萬世的開宗立派哲學家的,開創一套政治哲學理論。你不能拿一輩子的富貴,來侮辱我千秋萬代的被供奉膜拜,讓我用違背打臉自己哲學理論的方法得天下。

這就好比說佛祖孔子老子要拿生前富貴去換被人永世膜拜,可能麽?

你給克勞修斯一個世界首富甚至德國皇帝,他也寧可要被歷史書寫“這個人發現了宇宙的永恒法則,熱力學第二定律”。

話說到這份上,劉協算是豁然開朗:是自己的境界低了,竟然在拿皇帝的誘惑懷疑聖人。皇帝只能做一輩子,死了就沒了。

“自古為臣者所說的效忠君父的誓言,不及李卿這番話透徹,是朕失言了。”劉協忍不住自嘲了一句,端起酒杯,若有所思的幾秒鐘,親自起身走到李素席邊,作了個邀請的手勢。

“說起天道,朕讀《殿興有福》及《問對》,卻有些不解之處,卿若是不餓,能跟朕先去書房解惑幾個問題麽?”

李素看了一眼趙雲馬超,那些武將當然不會回去後亂嚼舌頭,李素也就光明正大吃飯吃了一半跟劉協單獨去書房。

董承也不能跟隨,宦官們也不行。

劉協這番“但求賜教自保之法”的做派,就差一個閣樓一把梯子了。

果不其然,到了書房之後,劉協親自把房門關上,拱手對李素說:“實不相瞞,朕原先確實懼怕過皇叔廢立……今日卿如此開誠布公,朕才也以誠相待,徹底相告。此地再無外人,出卿之口,入朕之耳。

還請卿教朕如何釋諸侯之疑,讓他們不怕歸兵朝廷而被追究,讓他們不至於因為騎虎難下而不肯重新聽命,朕也知天下重歸一統絕非易事,也不知能否在朕手中完成,只請教為諸侯釋疑之法。卿以知天命聞於天下,先帝時便贊譽久矣,若天下有人能答此問,非卿而何。”

李素默然了幾秒鐘,決定說一些對雙方都有利的話。

至於什麽叫對雙方都有利,那就比照劉備的另一個“侄兒”劉琦找諸葛亮問計求自保的標準唄。歷史上諸葛亮給劉琦出的主意,也是在不損害劉備利益的前提下的,那是合則兩利,劉琦去了江夏掌權後,他那些勢力後來赤壁之戰時劉備也用上了。

李素便說道:“陛下倒是有自知之明,天下重歸太平,確實非朝廷安撫就能做到的。但陛下只是要釋疑,讓諸侯不再覺得‘天子被奸臣挾持’,讓諸侯對朝廷派出的天使多多少少願意聽命,那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臣以為,陛下首先還是應當下罪己詔,之前朝議所說,不可遺漏,其次,應當立一個盟誓,對於當初討董諸侯,徹底定性,承認他們的功績。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那就是陛下對於袁氏,尤其是當初在陛下為董賊挾持期間、倡議過擁立燕王劉虞的袁紹,要徹底安撫。

陛下如果能承認‘朕當時確實被挾持,袁紹另立之議也是忠於國家的表現,是為了防止社稷落入董卓控制’,那麽,想必將來天下士庶對朝廷清算的恐懼,會大大降低。”

這番話,不能算對劉備有多少利,但絕對也是無害,而且是出於公心,為了天下人謀福利的大實話。

歷史上,漢獻帝在這個問題上,處理得不好。因為他是董卓所立,所以他跟討董聯盟的諸侯關系,只有一兩家處理得比較好——那就是曹操和孫堅/孫策。

因為曹操是在袁紹駐足不前的情況下,堅持說“諸公北面,操但西向”的人,然後引兵西進追擊,在滎陽、成臯戰敗。

曹操說的“諸公北面”,就是指當時袁紹已經暗中動了心思,不想救劉協了,想另立劉虞。

而孫堅不用說,他至少堅持攻打進了雒陽,這個功勞,導致他和他的兒子以後再也不用擔心會不會因為“皇帝重新統一天下後,清算他們家當初有沒有希望逼皇帝退位,有沒有試圖擁立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