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貼錢做官的好官

回到遼東後,李素花了半個多月,先把所有人的人事去留給捋順了,每個人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武將反正沒什麽好多說的,關張趙和周泰都已經在青州了,典韋跟著李素跑,這些人想留下,朝廷都會擔心他們將來架空徐榮擁兵自重,肯跟劉備走幹凈了最好。

李素就只留下了一個還不顯山露水、朝廷連名字都沒聽說過的太史慈,作為備胎保險。

文官方面,朝廷本意是都原職留用的。

魯肅算是特事特辦,李素想了些借口,托了人情,幫魯肅辦了“世居東海之濱,不耐遼東苦寒,水土不服”的理由,告病休養另任。

不過既然是特事特辦,也就不好復制,其他文官得留下幾個,給魯肅反襯一下,降低朝廷覺得“劉備在遼東太得人心”的忌憚。

所以,田疇這個本來就祖籍右北平無終的“本地人”,被進一步重用了,目前品秩雖沒正式上報朝廷提拔,卻讓他跟魯肅交接一下,把最重要的襄平縣令的活兒逐步管起來。

田疇只是一個代表,其他幽州本地、但並非遼東籍的能吏,也都得到了李素的提拔考核。

比如,李素又在劉備留下的地方屬吏隊伍中,發現了一個叫田豫的年輕人——這田豫是漁陽人,跟劉備算半個老鄉,歷史上也是早早就投奔劉備了。

只不過按照原本的軌跡,當時劉備應該是在公孫瓚手下,而這一世劉備已然是直屬於州牧劉虞了。

田豫跟隨劉備多年後,是因為劉備丟了根據地、漂泊去了南方,而田豫老母病重,田豫想要回幽州故鄉侍奉長輩,這才向劉備告辭。

但這一世,劉備在幽州還是留有根據地的,有李素的背書,大家都知道給糜竺效力就等於給劉備效力,也沒有了老母的擔憂,思想上也就非常統一。

加上糜竺又是個有錢的,對於官員待遇這一塊拿捏得非常好。

自從年中的時候開始集中建設沓氏港、為南方來的移民找個落腳點、並且便於貿易和糧食海路轉運,糜竺就發現沓氏這地方冬暖夏涼非常宜居。

所以糜竺借著“以工代賑安置流民”的機會,把兩萬饑民安排去修建沓氏城、並且在沓氏附近墾荒、連坡坂地都充分利用起來:山坡可以種果樹,長坂可以種西域引入的葡萄,平地種植需水較少的麥子。明年還準備再移三萬東萊饑民過來沓氏繼續墾荒種地。

沓氏這地方就是後世的大連,氣候和農業結構跟對岸的東萊(青島/煙台)也差不多,雖然因為是半島地形沒什麽河流。但以漢代的農業技術,沿著後世大連東北側的瓦房店—莊河一線沿海平原種旱地作物,自給自足養活二十萬人口還是沒問題的。

這兒一共有一千多平方公裏的平緩可墾荒面積,接近200萬畝,能夠滿額屯田六七萬壯勞力,算上家屬可不得二十多萬了麽。

把沓氏修成“世外桃源”之後,糜竺就把手下所有官員有需要養老、不耐苦寒的長輩親戚,統統送到沓氏。

然後每人送一座糜竺出資修的莊園、還附送每官十頃新開的荒田,有果園有葡萄園。還派糜家的家丁“保護”服侍,甚至還有糜家的家丁親自參與耕種,作為帶領屯民的保長、裏長。

太史慈的老母、田豫的老母,這不過是其中幾個個例罷了,這樣的人還有很多。

大家也就理所當然對糜竺非常滿意了。

李素看了都不得不感慨:糜竺這人的行政管理才能,完全脫胎於他驚人的經營治理能力,這是把太守當CEO在幹啊。

有了這樣穩妥的安排後,田豫也就被放心地安排到了昌黎縣丞的職務上,歷年幹幾年。

之所以田豫被發現得晚,也是因為他比田疇更年輕兩三歲——田疇好歹已經二十出頭了,田豫才虛歲十九呢。之前劉備本人在的時候無法進一步重用他,也是被年紀所限。

而保護所有人家眷的沓氏縣長職務,則由糜芳擔任。因為沓氏縣的人口正在瘋狂膨脹,按照大漢朝“五千戶以下設長,五千戶以上設令”的慣例,糜芳只要幹一年,就能自動升級為“令”。

甚至過兩年等沓氏成長到一萬戶以上的大縣,他的令也能值到“比千石”品秩,可謂是躺著都自動升官。糜竺這樣安排也是殫精竭慮給親弟弟撈好處了。

盡管李素聽到這個名字時有些本能的擔憂,但仔細想想沓氏三面環海,糜竺又有海軍絕對優勢、東萊也還在友軍手上。

總不能有敵人遠涉重洋兩棲登陸偷襲沓氏吧。糜芳的任務,主要還是照顧好留在那兒的眾臣家眷。而且糜芳這次要輔佐的並非關羽這種外人,而是他親哥哥,哪怕糜芳再沒心沒肺,遇到麻煩時總不能出賣自己親哥投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