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胡酋授首(第3/4頁)

那些僥幸逃脫前兩撥箭雨的,真要穿過車與車之間看似安全的空隙,卻發現漢軍戰車上伸出一根根猛力揮動的戰斧與釘錘。

這種靠重量與慣性殺敵的兵器,並不講究與敵軍肉體相擊時的角度,甚至不用強求刃口的一側朝向敵軍。

只要有足夠的力量、初速度、慣性,就能把騎兵打得筋斷骨折。

事實上,關羽今天給丹陽兵們用的近戰攔截兵器,還不是最專業——後世劉裕對付北魏拓跋氏騎兵時,卻月陣的近戰主力兵器是“杖”。

很多人會不理解:杖不就是一根棍子麽?這東西有多大戰鬥力?

但事實上車陣用的杖,多半是包了四楞鐵頭的長棍,重量和慣性都足夠,要的就是它們既夠及遠、又不用像槍矛那樣把尖端對著敵人。

杖的精髓就是一個“掃”字,對付的是從側面高速經過的敵人,而槍矛對付的是正面之敵。只要敵兵速度夠高、撞擊力夠大,鈍器也能殺人,破甲效果更是比利器更強,敵軍騎兵是被他們自己的沖鋒速度形成的動量自刹的。

丹陽兵的錘、斧也是靠掃,論威力比劉裕軍的杖更強,只是距離太短,掃不到遠一些的敵人,難免多留破綻。

威力有余而攻擊範圍不足,白璧微瑕。

“喀喇——”

“嘎嘣——”

一聲聲牙酸沉爆的痛快悶響,一批批戰馬與騎士飛甩出去。

或腦袋著地,頸椎爆斷。

或利斧開瓢,如同P圖師給他們修外形時手猛烈抖了一下,歪曲成各種後現代派的誇張造型。

旁邊的車弩瘋狂集束攢射則依然持續,分毫不曾停歇。集束箭有效殺傷射程太短的毛病,在幾乎貼臉的時候,已然不重要了,可謂徹底的揚長避短。

而且因為射擊口集中,也不用像普通弩兵那樣露出太多薄弱的正面——正常情況下,漢軍要打出這樣的近戰火力密度,就意味著一輛車前面至少要一字排開20人寬度的弩手。

那麽多弩手,就代表著那麽多可以被沖鋒突破的薄弱環節,就會被烏桓騎兵切菜。

但現在,火力密度依然那麽大,可正面卻絲毫不虛,只要露出一個射擊口、一面盾牌的寬度,就能噴出那麽多箭矢了。其余十九個人的寬度,依然是堅實的盾陣,這讓想找軟柿子捏的難峭王部騎兵到哪說理去?

說好的遠程火力猛的陣型,近戰肯定會被切菜呢?怎麽不講道理的?

身穿鐵甲、手拿噴子,這就是關羽軍眼下的寫照。

一叢叢的騎兵割麥一樣倒下,難峭王徹底傻眼了。

“撤!趕快撤!”難峭王一聲令下,也不顧那些被困在車陣中的人了,就命令能撤多少撤多少。

斷後的烏桓騎兵瞬間遭到了滅頂之災,被以更快的速度屠殺。

關羽眼看兩軍接觸正面已經很少有成團密集的敵騎,也終於下令所有車弩放棄集束箭、換上長杆木羽箭。

這種箭的尺寸幾乎如同八尺長的短矛,平衡尾羽都不是羽毛做的,而是木片做的。用強弩發射時殺傷射程極為驚人,甚至能穿人殺傷兩三個敵人。

百根木羽鐵簇的巨箭,連續數波給難峭王送行,雖然射殺不過百余人,卻把烏桓人的陣型射得更散,讓烏桓人在撤退的時候都不敢密集紮堆地撤,以免被貫穿力巨大的弩箭一次性殺傷多人。

數波之後,難峭王驚魂未定,終於發現了漢軍的最後一招殺棋——始終埋伏在上遊逡巡不進的趙雲,看到烏桓人敗退散亂,終於帶著一千漢軍精銳重騎,趕來發動背刺沖鋒,收割敗軍的人頭。

“左軍右軍快快前突截擊趙雲!不要慌,我們的人數還是比趙雲多好幾倍的!不能亂!”難峭王聲嘶力竭地狂吼,約束敗兵重新整隊。

至於背後已經不需要擔心了,趙雲纏上來這點時間,難峭王已經撤得離開關羽的卻月陣至少一兩裏路開外。

所以,關羽就算用車弩和木羽箭,也不可能射到這麽遠了,車弩機動性弱,也不可能跟上來追射。

眼下的危險,就是面前阻擋逃跑之路的趙雲!

難峭王把一切可以重新集結成團的騎兵,統統用軍令強行勒逼驅趕到趙雲那一側,試圖擋住他們。而他自己反而不敢太過前突逃跑,唯恐被趙雲盯上。

血腥的絞殺還在持續,難峭王的敗兵顯然不是趙雲部精銳生力軍的對手,趙雲部至少人人都穿了相對廉價的劄甲,是劉備軍中待遇最好的一批,烏桓人的劣質馬刀很難在拖割中殺傷趙雲的人,只能靠騎槍和沖擊力血拼。

“大王勿驚!我們頂得住趙雲的!”也正是到了這一刻,跟著逃了兩裏地遠的閻柔,才有機會說上話。

不過,他們剛喘息了沒多久,就覺得有些不對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