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不毛之地

“讓糜竺從海路運糧支援前線圍城?倒是可以考慮,不管怎麽說,可以作為後手、有備無患。如今仍然是敵軍眾而我軍寡,還是得做好耗糧持久的準備。”

劉備對李素的建議還是比較嘉許的,略一思索就答應了這一建議。

他知道李素臨陣作戰指揮不一定行,但大戰略和後勤保障還是想得很透徹的。

誰讓李素後世念書期間經常看戰忽局的視頻節目呢,還得研究分析外交戰忽的實戰案例。久而久之就養成了“內行打仗拼看後勤”的思維境界。

李素便繼續建議:“兄長如今已經位列郡國相,可以屬官職務籠絡糜竺,如國相‘治書’,比六百石,以結其心。”

劉備微微一笑:“伯雅,這回你可見機慢了,我早已如此做了。”

李素微微汗顏,果然劉備在籠絡人心這方面根本不用別人教,倒是多此一舉了。

看樣子軍糧是暫時不用擔心了,眼下最關鍵的,還是敵眾我寡,解決掉這個大問題,才是關鍵。

如今劉備麾下漢軍不過萬余人,這還是去年擊潰張舉後收編敗兵中的年輕力壯之輩,才湊夠次數。

而張舉的叛軍,起碼有四萬人,胡多漢少,論兵力數量優勢太大了,不用點計策還是很難剿滅的。

……

一行人快馬加鞭,走了兩日,先到臨渝,也就是後世的山海關,回到大軍的駐地,然後跟著後營兵馬一起北上。

第一次進軍北上還是穩一點,要沿途確保建立橋頭堡、掃清障礙、熟悉地形,所以全軍都選擇了走陸路,還沒坐船——坐船還是等後續持久戰運糧時再說。

也正是到了這一刻,李素親身經歷走過一遍路,才理解為什麽三國時期中原政權一直任由遼東自行割據種田,哪怕雄如曹操袁紹,也都坐視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淵三代自閉——主要是這個時代的遼西走廊太荒涼了!

從臨渝縣出發,沿著海岸走了四百裏路,居然都是丘陵無人區!一直要到靠近遼西郡治陽樂縣,才能看到點人煙。

陽樂縣在小渝水(小淩河)拐點的北邊,而如今還控制在張純叛軍手中的遼東屬國的要隘徒河縣,則在小渝水的東邊。

徒河縣與更東邊的昌黎縣,分別背靠大小渝水,這倆縣的地盤加起來就等於後世的錦州,構成了遼西走廊末端的扼守要害。

“這一路看著草木蔥蘢,怎得會毫無人煙墾荒?百姓不會在這兒耕種的麽?”

李素跟著部隊行軍了幾天,路上風沙風雪愈緊,他也是苦不堪言。

有那麽一瞬間,李素甚至都在懷疑——要不是他還年輕,加上過去這一年來又注重營養、鍛煉和養生,說不定他也會在遠征遼東的路上,跟郭嘉一樣水土不服染病。

劉備和其他將領也是第一次深入到這種苦寒無人區,同樣覺得非常辛苦,不過他們都是習武出身,比李素這種文士好多了。

“來人,騰出一輛篷車來,讓伯雅坐車前行,車輪包上布匹,減少顛簸。”劉備倒也禮賢下士,就如同後來曹操對郭嘉的安排那樣,給李素搞特殊化禮遇。

坐上車之後,李素覺得好點了,至少不用被風沙吹襲。

每到傍晚駐軍,劉備也親自來探望情況,還讓士卒到海邊抓魚,給李素開小灶熬魚湯開胃調養。

這天傍晚,李素剛喝上魚湯,劉備又來了,還帶來一些消息。

“伯雅,你前日問的‘此地為何荒無人煙’,今日總算逮到附近百姓問了。這遼東苦寒之地,每年開春時雨水稀少,全靠融雪匯入河流形成淩汛、提供灌溉。

若是附近沒有河流,靠人力汲水澆灌,則極為費力。大漢朝又不是沒地可種,故而這盧水與渝水之間的四百裏地,並無人耕種,朝廷也才沒有設任何鄉縣。”

李素用他後世的地理知識琢磨了一下,又要來了地圖,驗看核對,這才了然。

原來,遼西走廊在這一段太狹窄了,燕山山脊距離海邊只有不到二十裏寬。而因為燕山起到了分水嶺的作用,所以絕大部分降水都被隔到了山北,形成渝水,要到徒河縣附近、燕山延伸到了盡頭,渝水才突破山脈阻擋往南拐注入渤海。

這四百裏長、二十裏寬的走廊,一條常年有水的大河都沒有,還拿什麽種田?

李素心中暗忖:“難怪古人開發東北那麽難,據說一直到唐宋,對東北土地開墾最大的制約,就是水利工程不足。

而且因為北方太冷,冬天的降水都以冰雪狀態積存下來,蒸發量很少,春天的降雨也就少,只能靠冰雪融化形成淩汛。但淩汛都是沿著河發洪的,有河的地方澇死,沒河的地方旱死。

如此說來,東北真不是一個爭霸天下的好根據地,除非是走海路把物資和兵源運出去,否則就算在這裏種田種得不錯,靠陸路把物資運到外面,損耗也太大。光一個遼西走廊要走四百裏無人區,難怪中原王朝也懶得越過無人區來收拾公孫度,因為他們收拾了也無法把遼東的人力物力高效調度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