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125~128(第3/8頁)

嬴政輕輕頷首,表示自己知道了。

再轉頭,他視線落在扶蘇身上。

雖然扶蘇提出的這種郡縣與分封並行的制度並不可行,但這也說明扶蘇並非一點優點也無。

他沒再追問,將視線轉向了其他人。

其他大臣卻因為扶蘇對分封制的支持而激動起來,一個個簡直恨不得立刻讓嬴政答應此事。

眼見事態要進一步失控,李斯主動站了出來:“微臣私以為,分封制並不可行。昔日周文王、周武王不也同時分封了自己的後代子孫,以及在推翻商朝過程中建立了不世功勛的大臣,可最後的結果呢?無論是當時被分封的周王室子孫,還是當年君臣相得傳出不少佳話的功臣,最後不也都隨著長輩的去世而與彼此的關系越來越疏遠?”

“當初周王朝分封了數百個諸侯國,可各大諸侯國從不視周圍鄰居為親朋,反倒將彼此視若仇敵,互相攻伐。周天子名為天子,實則手中毫無實權,根本無法制止諸侯王之間的攻伐戰爭。”

“而經過幾百年的戰爭,當初幾百個國家只剩下了不足兩掌之數,最後被我大秦一一吞並。若陛下效仿周王朝再次分封諸位公子與功臣,日後難道不會重復之前戰亂紛飛幾百年的局面嗎?君王大權旁落,諸侯群雄並起,天下民不聊生……”

李斯認真看向嬴政:“陛下,難道您想要再看到這樣的情況在我大秦重復發生嗎?”

“至於燕、齊、楚、越等國距離鹹陽太遠,政令不通的問題,”李斯深吸一口氣,“上天保佑,如今四海之內在陛下的英明領導下已經獲得了統一,全國各地都已經被劃分成了許多郡縣,各郡縣的官吏也都是陛下派遣過去的有才能的官吏,這樣難道還不足夠控制各地民生?”

“至於諸位公子與諸位有功之臣,陛下封賞食邑,讓他們可以獲得國家從各地征收的錢糧賦稅,便已經是極好的嘉獎了。”

“讓天下之人只認秦國與陛下,而絕不懷有二心才是治理天下的不二方針,分封諸侯則與此完全相反,早已不合時宜。”

馮去疾與王翦等安穩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對熱鬧充耳不聞的大臣們見李斯出聲,這才開口附和了起來。

其他人大臣見狀,總算意識到了不對。

而嬴政並不給他們反口的機會,直接開口道:“天下百姓因各國連年不斷的戰爭吃了無數的苦頭,如今好不容易統一天下、平定四海,若是寡人現在又重新分封諸位公子,豈不是給自己招惹麻煩、為將來埋下禍患?若長此以往,百姓如何能休養生息?”

“李廷尉主張更符合秦國情況,分封一事往後不可再提。”

林阡見嬴政直接選定了郡縣制,於是跟著開口道:“其實周王朝的下場已經足以證明分封制的失敗,這種政策運行到中後期,無論是對王室的統治、對諸侯的安全、還是對百姓的生活都有害無益。綿延數百年的戰亂帶來的人口消耗、耕田荒廢、經濟停滯等損失,若細數的話,絕對是一個讓人不敢置信的天文數字,我們秦王朝完全沒必要重蹈周王朝的覆轍。”

“至於偏遠地區政令不通的問題,辦法總比困難多,諸位大臣既然看到了這個問題,為何不想辦法解決呢?即便是在全國修路,改善各地交通,也遠比重現分封制更好吧?”

淳於越猛地看向林阡:“修路?谷豐侯可知道修一條路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又需要耗費多少時間嗎?何況是在全國修路!”

林阡眉心一跳,沒明白這人為何突然跟吃了炸藥似的沖著自己發火。

但……

她還真知道戰國時期修一條路需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又需要用去多少時間,畢竟後世鼎鼎有名的“秦直道”的基本信息都快要被人扒爛了——

這條嬴政統一天下後為了防止匈奴侵擾,而命蒙恬帶著三十萬士兵耗時兩年修建而成的,從鹹陽直達九原郡的秦直道,確實消耗了過多的人力物力。但導致這一情況發生的原因,是這時修路全靠人力不說,修建道路的方法也完全采用的是與修建城墻一般無二的“一層一層夯土”的方法。

就算修建秦直道不需要夯太厚的土,但秦直道全長736公裏,這都頂得上多少座城市的城墻了?

若其他道路也完全采用修建秦直道的方法,那林阡提出在偏遠地區修路確實會讓人產生一種“何不食肉糜”的感覺。

但這不是,她知道一種更好的修建道路的原材料嗎?

林阡主動提議:“微臣知道一種名叫水泥的材料,此物最開始呈粉末狀,但在加入河沙、小石塊兒與水按照一定比例攪拌均勻後,放置在空氣中,要不了多少時間就能凝固變得幹硬,其硬度甚至可以與青石板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