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第2/2頁)

桌子後面的一眾人半眯著眼睛,微微點頭,一時沒人對李青文發問,旁邊的官兵便示意李青文去抽取卷軸。

李青文依言上前,隨手取出一個,官兵將卷軸轉呈給秦舒元。

秦舒元並沒有打開,而是放在了桌子上,拄著手看著李青文,“你鄉試的時務策很有用,朝中的大人大都傳閱過,去年朝廷下令各地開始操辦,今年大抵便能見到結果,你覺得能夠增產多少?”

他的話沒有假,在場的人都將目光對準了李青文,很顯然都看過關於熟糞的時務策,面色微微露出一點異樣,在試卷中看到糞便什麽的都覺得不登大雅之堂,現在這場合還要再提……

能坐在這裏的,祖上幾代都是官身,早就不知道種地是什麽,當初對那篇時務策褒貶不一,還有大罵李青文嘩眾取寵的,但是後來朝廷突然下令,他們嗅到了不一樣的味道,那些反對的也都閉上了嘴巴。

而且,這事是秦舒元問起的,得罪誰也不能得罪他,其他人一言不發,只是看著聽著。

李青文給出了試卷上,還有給戶部的一樣的回答,一到三成。

秦舒元點點頭,同他說起了各個州府的耕田數量,每年的糧食產量,還有稅賦,大概算了一下,如果積的這些肥能夠有這等效力,大梁一年的糧食產量就會增加多少。

他對這些如數家珍,李青文也很意外,他以為秦舒元是個天縱奇才的讀書人,倒是看不出對種地的事情這麽認真。

民以食為天,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人只有填飽肚子,然後才能去做其他,但是種地只能靠天吃飯,三年五載鬧災荒,餓死的人無數,歸根結底,還是生產力不足,糧食的產量不夠。

新帝在大梁動蕩之時登基,接管了這個爛攤子,無論是百姓還是邊關,都吃了餓肚子的苦,糧食一直是著重的事情。

在無數的讀書人給出的試卷中,只有一百多人在這方面寫了見解,不過絕大部分都是關於水利興修方面的,但是這個需要大量的人力,得徐徐圖之,只有一個人提出了更簡單可行,並且見效快的法子,那個人就是李青文。

關於糞肥的事情,各地都有各地的法子,但是李青文給出的更加的詳盡具體,人畜糞便、草木灰、綠肥等等,只需要每家每戶挖個糞坑,積攢糞便和雜草,熟透了糞,撒到田中,隨著一年的種和收,便能增產,不耗費朝廷的人力和財力,簡直是再好不過。

一戶人家一年能增加幾十幾百斤糧食,聽起來不多,卻能在關鍵的時候救命,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一年增長的數目龐大的驚人,任何人都不敢忽視這個數目。

當然,朝廷之所以推行這麽快,也是因為不費國庫一個銅板,只消把命令下發下去就行了。

這是李青文後來才知道的事情。

現在他只是高興,高興自己寫的會被采納,而會有許多人因為這個而受益。

說完這個,秦舒元又跟李青文談起了他在省試中寫的一些東西,大概就是撲滅害蟲,應對疫病,列舉了幾種流行病的應對手段。

李青文不學醫,因為科技水平,沒辦法解釋病毒和細菌,他打算寫這個時,跟二哥和周瑤提過這些,根據現在的醫術水平,提供一些可行的見解。

秦舒元也不懂醫,他只問這些是同誰學的,李青文老實的回應了。

“李青卓,我也聽說過,倒是不知道他還懂得這個。”秦舒元點頭道:“你們兄弟都很厲害。”

李青卓的名字在這個大堂裏比外面更加被人熟知,雖然林唯盛幾年前死了,但是那個案子的火顯然已經燒到了如今,而且這次可能會有更多的人被燒死。

除了秦舒元之外,其他人大都低頭看著手裏的東西,認認真真的。

按理說,每個人都會問個問題,但是因為秦舒元說的不少,用時遠遠超過了,其他人都沒再開口,只是點頭示意。

就這樣,李青文的銓選結束了。

他隨著官兵出去時,有個小廝走過來,悄悄傳了兩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