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第2/2頁)

李青文想,這個人情可欠的大了。

回去的路上,李青文又特意仔細打量了月北私塾,畢竟他以後也要來這裏讀書。

明明前後不到半天,再看這一堆茅草屋,李青文順眼許多,甚至覺得別有一番雅趣。

誰說不用花錢的都不是好的,他現在就覺得月北私塾好的不得了。

最大的心事解決,李青文身心輕快,馬車被人群擋住,他跟老張說了一聲,跳下車往回跑。

京城的四月可比邊城暖和多了,路邊的樹枝舒展,綠葉萌發,李青文一路跑到食肆。

不單李青文有好消息,李青宏這裏也有,他終於談妥了那處酒樓,就等著去衙門簽訂契書了。

三喜臨門,只可惜蘇元寶不在旁邊,要不李青文一定狠狠的嘬上一口!

他倆的喜事並不算什麽,李青卓在省試中脫穎而出,只差最後半步便官袍加身,對於一個農家子來說,這無疑就是鯉魚躍龍門。

春闈揭榜,李青卓在二千多人的省試中名列第九,再次登榜及第,成為了進士。

揭榜那一日,官差將喜報送到食肆時,李青卓和李青宏正在路上,他們不知情,附近幾個巷子的人倒是高興了好幾日。

都是街坊鄰居,身邊出了這樣一位登科進士,與有榮焉,逢人便講。

可能是李青卓對於考中的事情太過淡然,再加上他回來便又紮進了書院,李青宏和李青文和其他人慶祝好像缺了點啥,就一直等著,想等著吏部的考試結束,再一同高興高興。

吏部的考試又稱銓選,在省試揭榜的同年年中舉行,銓選考試更像是面試,聽說著重看的是學生的身世履歷、身材相貌、言談舉止、公文書寫等等。

李青文並不覺得這需要什麽埋頭苦讀,但二哥好像很忙,好幾日沒有回家了,這讓他有些擔憂,耳邊不由得想起林潭的話。

林學士不會真的遇到了什麽解決不了的麻煩吧……

李青文到底擔心二哥,去了一趟蘇家,給蘇元寶送故事本,另外給蘇樹清留下口信,打聽林唯盛的事情。

回去後,李青文寫了兩封信,一封是給家裏的,一封是給江淙的,信中寫到他們平安到京城,一切安好。

信寫好了,卻還要在手裏放著,得等到去往邊城的官差,這個說不準甚時候有,只能等。

李青文的信還沒送出去,反倒是收到了洪州來的信。

此時江家和等人還沒到洪州,信是秦冬夢來的,她並不知道李青文來到了京城,這信是給李青卓的。

李青文拿著信去書院找二哥,卻被告知二哥好幾日沒有在書院裏了。

李青文心裏頓時生出幾分不妙,他不能私自拆信,只好先放起來,一邊溫書,一邊等。

這次他沒等到蘇樹清的回信,蘇樹清親自上門了。

“林學士被牽扯到一樁陳年舊案中……”蘇樹清道:“湖州那邊尚且在清查,結果未可知。”

“嚴重嗎?”李青文問道,他知道二哥跟恩師的關系親厚,一點都不希望林學士出事。

“現在還不清楚。”蘇樹清嘆了口氣,“這事我們鞭長莫及,你勸青卓最近要謹慎些,他銓選在即,如果出了什麽岔子,這些年的辛苦可就白費了。”

就跟前世考公一樣,學子考官,也一樣審察身世履歷,若是品行有失,即便文采多麽好,也很難入仕,林唯盛做為李青卓的授業恩師,身為弟子的李青卓,從拜師的那一刻起,將背負著恩師的一切。

榮辱與共。

李青文知道蘇樹清說這話是一番好意,但他也清楚,二哥不會聽的,他絕對不會坐視恩師遇難而不管。

既擔心二哥,又擔心林學士,李青文擰著眉毛,蘇樹清拍了拍他的肩膀,“我有個好友在湖州,已經去信打探這個,再等等便有消息了。”

知道蘇樹清又為自己的事情操心,但這又不是客氣的時候,李青文只能讓他一有信兒,就趕緊告訴自己一聲。

蘇樹清離開後,又過幾天,李青卓依舊沒回來,李青文去了書院多次也沒見到人,他猜想二哥可能去湖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