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就在李青文想要去湖州的時候, 李青卓回來了,神情看上去挺平靜的,李青文暗暗松口氣。

“仔兒, 你想去的那個私塾也不錯……”李青卓把自己之前自己用過的寫滿批注的書本給李青文,從前他在這些上面花了許多心血,不過以後也用不上了。

李青文接過書,問道:“二哥, 林學士的事情如何了?”

“眼下還在查,一時半會應是沒有什麽眉目。”李青卓這般說道。

李青文說了杜老頭的身份,李青卓也不知道,但也沒甚意外, 京城這地方就是如此, 一個磚頭砸下去,怕是都會砸中一個六品以上的官。

而且杜老頭已經致仕, 確實沒有官職在身, 只是普通的百姓, 並不算是隱瞞身份。

他們倒是有心想去謝謝老杜頭,但他外出未歸,這事便先擱下。

回來後,李青卓先帶著弟弟去內城的幾個有名的醫館查探身體,得到的回應很好。

事情做的差不多了,不想再耽擱時間,李青文便想早點去私塾了。

李青卓反倒不催他了, 叮囑李青文量力而行, 不要太勞累了。

這個時候, 李青宏已經把城東的那一處鋪子給買了下來, 李青勇等人也不用再住客棧, 大都搬去了東城的院子裏頭。

那裏地方很大,住進三四十人,也綽綽有余。

東城的鋪子開始收拾,李青卓回到書院,一切好像又恢復了平靜。

李家人把李青文的行李和書一同拉到外郊,當然,他們更想看看李青文讀書的地方是啥樣的,走了一遭都很羨慕,紛紛說,以後自己有了孩子,也讓他到這裏來讀書。

李青勇說的最多,李青文只覺得好笑,這個家夥,自己明明有錢,年紀也不大,讀書一點都不晚,他自己不願意,非要等到兒子出生之後再送來讀書,不知道這是什麽道理。

自從知道自己交的束脩不足別人的一成,不管朱澤如何說,李青文堅決沒住進單獨的房間,而是去了四人同住的屋子。

四人的房間跟單人間一樣,都在同一座小樓,面沖著另外一面,也有一片花圃,站在窗口都能聞到泥土的味道。

李青文很喜歡,不管是在楊樹村,還是在邊城,他都被這股味道包圍,有熟悉的感覺,會讓他會時常忘記這是在京城。

明明上次來時,花圃中還是一片土色,現在長出了半截綠色,毛茸茸的一層,霎是可愛。

李青文四月底才搬進來,之前這裏便有三個人住下了,他是最晚的一個。

除了李青文,其他三個人也都不是京城人士,來自通州思寧府的秦嶼,來自泉州的朱祖元還有祖籍萬州的陳泰。

雖然同住在一個屋子裏,但跟李青文這個新人不一樣,其他人已經是舉子的身份,不過去年的省試落選,今年在私塾繼續準備。

在老張的口中,雪音私塾都是些富家子弟,李青文一度以為誤入了貴族學校,但到了之後發現,也不盡然,確實有那種小廝婢女圍繞的,但也有跟他差不多的普通人。

入住的第一天,李青文吃到了私塾的飯菜,大都是蒸煮,如果不是正在養身體,李青文會覺得有點寡淡。

李青文要去的學堂跟三個室友不一樣,他到私塾時,夫子的《易》講到了一半。

這本書李青文早就爛熟於心,從半路學,也並不吃力。

跟李青文一樣的新人學生有二十多個,年齡相差極大,最大的過了五旬,最小的才十三四歲的模樣。

私塾的生活跟前世在學校沒甚區別,每日上課、練字,吃飯,睡覺,李青文很快就適應了這樣的日子。

跟前世的封閉式管理模式不一樣,私塾自由一些,白天讀書,下了學,便有同窗相互呼喚著喝酒,李青文不能喝酒,去了兩次,只喝了茶。

後來覺得沒甚意思了,李青文便留在私塾練字,不敢讓自己有太多空閑,生怕會一直想邊城的人和事。

雖然同窗們都來自五湖四海,口音不盡相同,但大都十分好相處,李青文收到了他們從家鄉帶來的各種東西,也同樣一一給了還禮。

因為邊城至今還未立籍,別人問起來祖籍,李青文依舊回的是並州老家。

並州連年大旱是罕見的重災,流民跑的到處都是,大半個大梁的百姓都知道,李青文也收到了室友的安慰。

等到莊園裏面的樹葉越發茂盛,陰涼更甚,李青文已經從別人口中得知,池子裏面的魚可以吃,但是沒甚味道,養了好些年了,還沒人打它們的主意。

五月份,有官差要去邊城,帶走了李家的厚厚一疊的信件。

李青文給家裏人寫信,也單獨給江淙寫了一封。

兩個人之前一起生活了那麽久,冷不丁分開,不免十分想念,尤其是又確定了彼此的心意,不過在離開邊城之前,兩個人推心置腹的說了許久,李青文覺得自己是該不能錯過重開科舉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